冀东南家堂画图像与心理代偿
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虚拟的家族聚会 | 第9-17页 |
第一节 迁移社会与宗族继承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独特的家族聚会方式 | 第10-12页 |
第三节 家堂画的图像主题与构图样式 | 第12-15页 |
第四节 图像祭祀与礼仪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故乡在远方 | 第17-29页 |
第一节 家堂画与家文化 | 第17-21页 |
第二节 家堂画中门楼的纪念碑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三节 家的记忆 | 第23-24页 |
第四节 超越时空的建筑空间与观看 | 第24-29页 |
第三章 家堂画人物形象与理想 | 第29-35页 |
第一节 身份的确立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祖先形象 | 第30-32页 |
第三节 虚拟角色的身份象征 | 第32-33页 |
第四节 女性角色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美好生活的向往 | 第35-43页 |
第一节 物象符号与寓意 | 第35-39页 |
第二节 文字题记的功能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美好生活场景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家堂画的现代性心理诉求 | 第43-55页 |
第一节 冀东南家堂画的衍与变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家堂画的审美追求 | 第44-50页 |
第三节 家堂画的现代需求与传承 | 第50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