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0页 |
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内外既有钢结构损伤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钢框架体系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1.4.1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4页 |
1.4.2 本文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受损截面力学性能研究 | 第15-19页 |
2.1 受损截面加载模量计算方法 | 第15页 |
2.2 无损高度比K | 第15-16页 |
2.3 截面平均弹性模量计算 | 第16-17页 |
2.4 损伤指标D计算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4.1 损伤指标定义 | 第1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结构的动力稳定性 | 第19-25页 |
3.1 结构失稳特性 | 第19页 |
3.2 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 | 第19-20页 |
3.3 动力稳定性的判别准则 | 第20-21页 |
3.3.1 Movchan- Lyapunov第二方法 | 第20页 |
3.3.2 B-R准则 | 第20-21页 |
3.3.3 Hsu.C.S(许皆苏)能量准则 | 第21页 |
3.3.4 Simitses势能准则 | 第21页 |
3.4 不同类型结构动力稳定性研究 | 第21-23页 |
3.4.1 大跨度结构 | 第21-23页 |
3.4.2 高层建筑结构 | 第2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4章 钢框架结构动力分析 | 第25-37页 |
4.1 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| 第25-29页 |
4.1.0 非线性时程的理论分析 | 第25-26页 |
4.1.1 线性加速度法 | 第26-27页 |
4.1.2 Newmark法 | 第27-28页 |
4.1.3 Wilson-θ 法 | 第28页 |
4.1.4 HHT方法 | 第28-29页 |
4.2 结构截面损伤后的动力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| 第29-36页 |
4.2.1 工程实例及模型建立 | 第29-30页 |
4.2.2 梁柱构件截面参数 | 第30页 |
4.2.3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30页 |
4.2.4 结果分析 | 第30-3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5章 钢框架缩尺模型结构理论及试验分析 | 第37-67页 |
5.1 试验仪器与试验设备 | 第37页 |
5.2 结构动力试验模型与原型相似关系 | 第37-45页 |
5.2.1 结构缩尺模型设计 | 第38-41页 |
5.2.2 实验方案 | 第41-42页 |
5.2.3 模型试验测点布置 | 第42-43页 |
5.2.4 模型结构配重后各层质量如表 5-3 所示。 | 第43页 |
5.2.5 加载方案 | 第43-44页 |
5.2.6 钢材材料性能测定 | 第44页 |
5.2.7 模型的自振频率测定 | 第44-45页 |
5.3 模型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5-59页 |
5.3.1 动态应变分析 | 第45-51页 |
5.3.2 地震荷载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内力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3.3 模型结构各测点处的应力状态 | 第52-59页 |
5.4 钢框架模型数值计算分析 | 第59-65页 |
5.4.1 框架结构模型及参数选取 | 第59-60页 |
5.4.2 框架结构模型整体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| 第60-6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6.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| 第67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72-73页 |
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