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8页 |
1 菌根性食用菌简介 | 第9-12页 |
1.1 我国菌根性食用菌的种类 | 第9-10页 |
1.2 菌根性食用菌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| 第10页 |
1.3 菌根性食用菌生长养分需求 | 第10-12页 |
2 外生菌根菌研究概况 | 第12-16页 |
2.1 外生菌根菌简介 | 第12页 |
2.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| 第12-13页 |
2.3 外生菌根真菌的种类鉴定 | 第13-14页 |
2.4 外生菌根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| 第14-16页 |
3 研究意义、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3.1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3.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野生牛肝菌菌种的采集、分离、纯化和鉴定 | 第18-28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0-2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7页 |
3.1 沁源松林野生牛肝菌形态 | 第21-22页 |
3.2 供试菌株菌丝体生长特征 | 第22-23页 |
3.3 分离菌丝体的分子鉴定 | 第23-24页 |
3.4 ITS全序列相似性比较与系统发育树ITS序列测定 | 第24-27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褐环粘盖牛肝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8-4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0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28-29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29页 |
1.3 试验设计 | 第29-30页 |
1.4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0页 |
2.2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| 第30-34页 |
2.3 菌龄与活力试验 | 第34-35页 |
2.4 松树叶、枝、根浸提液对褐环粘盖牛肝菌生长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2.5 最适pH筛选试验 | 第37-38页 |
2.6 温度条件的筛选试验 | 第38-39页 |
2.7 光照条件的筛选试验 | 第39-40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褐环粘盖牛肝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42-5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5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42-43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43页 |
1.3 试验设计 | 第43-44页 |
1.4 数据处理 | 第44-4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1页 |
2.1 培养基的初筛 | 第45-46页 |
2.2 装液量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6页 |
2.3 接种量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2.4 初始pH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2.5 转速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2.6 接种块形态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9页 |
2.7 培养方法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2.8 消泡剂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褐环粘盖牛肝菌对油松种子萌发及猝倒病原菌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4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52-53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1.3 数据处理 | 第5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5页 |
2.1 发酵液对油松种子发芽率、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的影响 | 第54页 |
2.2 菌根真菌和两种油松猝倒病原菌的拮抗实验 | 第54-55页 |
2.3 油松苗成活率及生物量的测定 | 第55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Abstract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