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.1 国外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3 国内外灵活就业研究评述 | 第13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留守劳动力就业的理论分析 | 第15-22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2.1.1 留守劳动力 | 第15页 |
2.1.2 灵活就业 | 第15-16页 |
2.1.3 农民合作社 | 第16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2.2.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2.2 贝克尔的家庭分工理论 | 第17页 |
2.2.3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决策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3 本研究的理论体系 | 第18-21页 |
2.3.1 上述理论的借鉴 | 第18页 |
2.3.2 本文的理论框架 | 第18-21页 |
2.4 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江苏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情况分析 | 第22-29页 |
3.1 江苏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| 第22-23页 |
3.1.1 江苏省农村家庭的收入构成 | 第22页 |
3.1.2 江苏省农村分性别、分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组成 | 第22-23页 |
3.2 江苏农村留守劳动力情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 | 第23-25页 |
3.2.1 江苏省与全国在留守劳动力在量上的对比 | 第23页 |
3.2.2 江苏省与全国在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构成比较 | 第23-24页 |
3.2.3 江苏省与全国在农村农业机械化程度方面的比较 | 第24-25页 |
3.3 江浙粤三省农村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3.1 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上的对比 | 第25页 |
3.3.2 农村性别比例上的对比 | 第25-26页 |
3.3.3 农村少儿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的对比 | 第26页 |
3.4 江苏省省内三大区域的对比 | 第26-27页 |
3.4.1 三大区域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对比 | 第26-27页 |
3.4.2 三大区域年末城镇失业率的对比 | 第27页 |
3.4.3 三大区域教育方面的对比 | 第27页 |
3.5 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成因分析 | 第29-48页 |
4.1 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成因 | 第29-32页 |
4.1.1 社会分工造成江苏省劳动力的留守 | 第29-31页 |
4.1.2 家庭分工与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结构特征 | 第31-32页 |
4.2 留守劳动力的绩效分析 | 第32-35页 |
4.2.1 留守劳动力存在及其意义 | 第32-34页 |
4.2.2 留守劳动力的负面影响 | 第34-35页 |
4.3 影响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的因素 | 第35-37页 |
4.3.1 历史因素 | 第35页 |
4.3.2 制度因素 | 第35-36页 |
4.3.3 经济因素 | 第36-37页 |
4.3.4 其他因素 | 第37页 |
4.4 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方差分析模型 | 第37-39页 |
4.4.1 单因素随机试验 | 第37-39页 |
4.4.2 最小显著差数法-LSD法 | 第39页 |
4.5 方差分析 | 第39-44页 |
4.5.1 数据说明 | 第39-40页 |
4.5.2 单因素方差分析 | 第40-44页 |
4.6 实证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6.1 模型介绍 | 第44-45页 |
4.6.2 结果分析 | 第45-48页 |
第五章 稳定江苏省留守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| 第48-56页 |
5.1 推动灵活就业的发展 | 第48-49页 |
5.2 分别针对留守劳动力中三部分人群提出的具体对策建议 | 第49-56页 |
5.2.1 留守老人 | 第49页 |
5.2.2 留守妇女 | 第49-52页 |
5.2.3 高龄返乡农民工 | 第52-56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后记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