磁流变弹性体双转子自供电减振器结构设计与动力学特性分析
| 摘要 | 第1-12页 |
| 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4-30页 |
| ·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页 |
| ·磁流变减振器减振模块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| ·国外磁流变减振器减振模块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| ·国内磁流变减振器减振模块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| ·磁流变弹性体的发展 | 第19-20页 |
| ·磁流变减振器自供电模块研究现状 | 第20-26页 |
| ·国外磁流变减振器自供电模块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| ·国内磁流变减振器自供电模块研究现状 | 第23-26页 |
| ·发电模块的运动转换方式 | 第26页 |
| ·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6-27页 |
| ·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| 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-30页 |
| 第2章 磁流变弹性体制备和单自由度振动模型 | 第30-40页 |
| ·磁流变弹性体制备 | 第30-33页 |
| ·基体材料 | 第30-31页 |
| ·磁性粒子 | 第31-32页 |
| ·添加剂 | 第32页 |
| ·制备过程 | 第32-33页 |
| ·磁流变弹性体工作模式 | 第33-34页 |
| ·磁流变弹性体特性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固有频率 | 第34页 |
| ·磁流变弹性体模态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磁流变弹性体单自由度模型 | 第36-37页 |
| ·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 | 第36页 |
| ·磁流变弹性体振动模型 | 第36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40页 |
| 第3章 磁流变弹性体双转子自供电减振器结构设计 | 第40-60页 |
| ·总体方案设计 | 第40页 |
| ·工作原理 | 第40-41页 |
| ·结构要素分析 | 第41-49页 |
| ·减振模块重要组成要素 | 第41-43页 |
| ·发电模块重要组成要素 | 第43-49页 |
| ·减振模块磁路分析 | 第49-54页 |
| ·磁路设计目的 | 第49页 |
| ·磁路结构 | 第49-50页 |
| ·磁路计算和尺寸的确定 | 第50-54页 |
| ·减振器系统结构 | 第54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第4章 磁流变弹性体减振器磁场强度分析与结构优化 | 第60-80页 |
| ·电磁场理论及有限元方法 | 第60-62页 |
| ·电磁场有限元分析理论 | 第60-61页 |
| ·有限元计算方法 | 第61页 |
| ·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及计算流程 | 第61-62页 |
| ·三维磁场建模与仿真 | 第62-71页 |
| ·3D模型建立 | 第62-63页 |
| ·3D模型解题程序及后置处理 | 第63-69页 |
| ·3D模型结构优化 | 第69-71页 |
| ·二维磁场建模与仿真 | 第71-77页 |
| ·2D模型建立 | 第71-72页 |
| ·2D模型解题程序及后置处理 | 第72-75页 |
| ·2D模型结构优化 | 第75-7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7-80页 |
| 第5章 磁流变弹性体减振器动力学特性参数分析 | 第80-96页 |
| ·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| 第80-82页 |
| ·振动评价标准 | 第82-83页 |
| ·减振器系统刚度 | 第83-84页 |
| ·系统输入 | 第84-86页 |
| ·路面不平度功率谱密度 | 第84-85页 |
| ·空间功率谱密度转换为时间功率谱密度 | 第85页 |
| ·随机路面白噪声激励 | 第85-86页 |
| ·振动系统 | 第86-92页 |
| ·减振器弹性特性 | 第86-91页 |
| ·减振器阻尼特性 | 第91-92页 |
| ·非悬挂质量 | 第92页 |
| ·两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建立 | 第92-9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3-96页 |
| 第6章 磁流变弹性体减振器振动特性仿真分析 | 第96-110页 |
| ·ADAMS动力学方程 | 第96-97页 |
| ·模型及参数 | 第97-101页 |
| ·模型建立 | 第97页 |
| ·仿真参数确定 | 第97-101页 |
| ·不同磁场下均方根值分析 | 第101-106页 |
| ·不同车速下均方根值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7-110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10-114页 |
| ·结论 | 第110-112页 |
| ·展望 | 第112-11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4-12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22-124页 |
| 致谢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