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研究--以淄博聚相山都市农业园为例
| 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2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城市病产生 | 第11页 |
| ·城乡文化差异使旅游业向农业延伸 | 第11-12页 |
| ·山地资源正在逐步开发 | 第12页 |
| ·研究基础 | 第12-18页 |
| ·国外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国内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课题的确定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框架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1页 |
| 2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概念解读 | 第21-27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概念 | 第21页 |
| ·山地型农业园与平原型农业园的景观差异性比较 | 第21-22页 |
| ·都市农业园的分类 | 第22-24页 |
| ·生产型都市农业园 | 第22-23页 |
| ·观光型都市农业园 | 第23页 |
| ·科普型都市农业园 | 第23-24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特征 | 第24-25页 |
| ·区位优势明显,生态区位优势明显 | 第24页 |
| ·地域突出,景观呈现多样性 | 第24页 |
| ·生产与游览并存,效益呈现多元化 | 第24-25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功能 | 第25-26页 |
| ·经济功能 | 第25页 |
| ·生态功能 | 第25页 |
| ·社会功能 | 第25-26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| 第26-27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发展现状 | 第26-27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存在的问题 | 第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页 |
| 3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7-51页 |
| ·相关学科理论 | 第27-30页 |
| ·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27-28页 |
| ·旅游学理论 | 第28页 |
| ·产业链理论 | 第28-29页 |
| ·循环经济理论 | 第29-30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指导思想 | 第30-31页 |
| ·挖掘农业资源 | 第30-31页 |
| ·培育优势产业 | 第31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原则 | 第31-32页 |
| ·因地制宜,突出特色 | 第31页 |
| ·以农为本,强农兴旅 | 第31-32页 |
| ·适度开发,可持续发展 | 第32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思路 | 第32-33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方法 | 第33-34页 |
| ·产业格局规模化 | 第33-34页 |
| ·景观格局自然化 | 第34页 |
| ·生态格局全面化 | 第34页 |
| ·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内容 | 第34-50页 |
| ·总体规划 | 第34-35页 |
| ·产业规划 | 第35-39页 |
| ·景观规划 | 第39-44页 |
| ·道路规划 | 第44-45页 |
| ·环境生态保护规划 | 第45-48页 |
| ·市场营销策略规划 | 第48-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4 实践研究—以淄博聚相山都市农业园规划为例 | 第51-72页 |
| ·现状分析 | 第51-55页 |
| ·项目开发背景 | 第51-52页 |
| ·区位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·资源分析 | 第53页 |
| ·土地适应性分析 | 第53-55页 |
| ·规划定位和总体目标 | 第55-56页 |
| ·规划定位 | 第55页 |
| ·总体目标 | 第55-56页 |
| ·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| 第56-58页 |
| ·规划布局 | 第56页 |
| ·功能分区 | 第56-58页 |
| ·产业规划 | 第58-62页 |
| ·产业格局 | 第59-60页 |
| ·种植模式 | 第60-62页 |
| ·景观景点规划 | 第62-65页 |
| ·山地自然景观 | 第63页 |
| ·农业生产景观 | 第63-64页 |
| ·人文建设景观 | 第64-65页 |
| ·生态规划 | 第65-67页 |
| ·加强斑块互补 | 第65-66页 |
| ·保持物质循环 | 第66页 |
| ·维护廊道建设 | 第66-67页 |
| ·游憩项目规划 | 第67-69页 |
| ·参与体验型 | 第67-68页 |
| ·休闲娱乐型 | 第68页 |
| ·教育学习型 | 第68页 |
| ·住宿餐饮型 | 第68-69页 |
| ·种植景观规划 | 第69-70页 |
| ·生态林地景观 | 第69页 |
| ·经济林地景观 | 第69-70页 |
| ·杂粮种植景观 | 第70页 |
| ·蔬菜种植景观 | 第70页 |
| ·道路游线组织规划 | 第70-71页 |
| ·外部引导线规划 | 第70页 |
| ·内部游览线规划 | 第70-71页 |
| ·主次入.规划 | 第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5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5页 |
| ·研究结论 | 第72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72-73页 |
| ·不足之处 | 第73页 |
| ·未来展望 | 第73-75页 |
| 图表目录 | 第75-77页 |
| 图表来源 | 第77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| 附图目录 | 第83-84页 |
| 附图图集 | 第84-92页 |
| 附: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社会实践经历 | 第92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-9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