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地区猪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缩略词表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9页 |
1. 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 | 第10-12页 |
·形态与特征 | 第10页 |
·大肠杆菌的培养特性 | 第10页 |
·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 | 第10页 |
·大肠杆菌的抗原结构和血清型 | 第10-11页 |
·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| 第11页 |
·大肠杆菌的防治 | 第11-12页 |
2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耐药的出现 | 第12页 |
·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| 第12页 |
·我国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3 PMQR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·qnr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·qnr基因的流行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qnr及其分类 | 第14页 |
·基因的载体环境(质粒、整合子) | 第14-15页 |
·qnr基因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| 第15页 |
·aac(6')-Ib-cr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·aac(6')-Ib-cr的发现 | 第15-16页 |
·结构特征 | 第16页 |
·耐药机制 | 第16页 |
·外排系统qepA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·qepA基因的发现 | 第17页 |
·qepA基因的流行现状 | 第17页 |
·PMQR各耐药机制间的相互作用 | 第17-18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 | 第19-3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19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19页 |
·培养基制备 | 第19-20页 |
·仪器和设备 | 第20页 |
·抗菌药物 | 第20页 |
·方法 | 第20-23页 |
·病料的采集 | 第20页 |
·大肠杆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| 第20-21页 |
·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鉴定 | 第21-23页 |
·革兰氏染色镜检 | 第21页 |
·生化鉴定 | 第21页 |
·动物试验 | 第21-22页 |
·大肠杆菌的保存 | 第22页 |
·药敏试验 | 第22-23页 |
2. 结果 | 第23-31页 |
·镜检结果 | 第23页 |
·生化试验结果 | 第23-24页 |
·动物试验结果 | 第24页 |
·大肠杆菌菌株鉴定结果 | 第24页 |
·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| 第24-25页 |
·分离自不同年份菌株的耐药情况比较 | 第25-28页 |
·分离自不同地区菌株的耐药情况比较 | 第28-30页 |
·采集分离的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 讨论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大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 | 第33-4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7页 |
·材料 | 第33-34页 |
·试验菌株 | 第33页 |
·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制 | 第33-34页 |
·酶试剂 | 第34页 |
·DNA分子量标准 | 第34页 |
·分子生物学试剂盒 | 第34页 |
·其它试剂 | 第34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4页 |
·方法 | 第34-37页 |
·质粒的提取 | 第34-35页 |
·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35-36页 |
·PCR扩增 | 第36-37页 |
·序列测定及分析 | 第37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·PMQR基因的PCR检测 | 第37-41页 |
·分离自不同年份菌株PMQR基因的检测 | 第40-41页 |
3. 讨论 | 第41-43页 |
·大肠轩菌PMQR基因的分布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