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营凹陷古近系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及古生产力恢复
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1 引言 | 第9-17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·烃源岩非均质性研究 | 第9-10页 |
| ·古生产力研究 | 第10页 |
| ·陆相烃源岩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·东营凹陷勘探现状 | 第11页 |
| ·存在问题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| ·工作量和主要成果 | 第15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| 2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-25页 |
| ·区域构造特征 | 第17-18页 |
| ·区域地层特征 | 第18-23页 |
| ·区域构造演化史 | 第23-25页 |
| 3 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特征 | 第25-51页 |
| ·宏观非均质性 | 第25-36页 |
| ·微观非均质性 | 第36-49页 |
| ·微观沉积构造 | 第36-39页 |
| ·荧光显微特征 | 第39-40页 |
| ·生标及色谱特征 | 第40-44页 |
| ·孢粉相特征 | 第44-49页 |
| ·小结 | 第49-51页 |
| 4 古生产力恢复 | 第51-61页 |
| ·古生产力估算方法综述 | 第51-52页 |
| ·古生产力恢复 | 第52-55页 |
| ·古生产力比较 | 第55-58页 |
| ·定性比较 | 第55-56页 |
| ·定量比较 | 第56-58页 |
| ·小结 | 第58-61页 |
| 5 控制因素分析 | 第61-69页 |
| ·湖盆演化史 | 第61-65页 |
| ·断陷初始期 (Ek2-Es4z) | 第61页 |
| ·断陷加速期 (Es4s) | 第61-64页 |
| ·断陷鼎盛期 (Es3x) | 第64页 |
| ·断陷鼎盛期 (Es3z) | 第64页 |
| ·断陷衰退期(Es3s-Es1) | 第64-65页 |
| ·藻类勃发程度 | 第65-67页 |
| ·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6 结论 | 第69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9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79-81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