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前言 | 第13-14页 |
| 1 选题依据 | 第14-18页 |
| ·国民健康素质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| 第14页 |
| ·促进国民健康素质面临的问题 | 第14-16页 |
| ·开展体育锻炼能力评价是制定运动处方,科学健身的必然 | 第16-18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18-66页 |
| ·健康研究的发展 | 第18-21页 |
| ·基于疾病基础上的狭义健康观(Health) | 第18页 |
| ·多维思想下的健康观(Health & Weliness) | 第18-20页 |
| ·健康的评价指标 | 第20-21页 |
| ·运动功能状态评价的发展 | 第21-41页 |
| ·第一阶段:运动能力测试的形成(1850s~1930s初) | 第21-22页 |
| ·第二阶段:运动能力测试的发展(1930s末~1960s末) | 第22-29页 |
| ·第三阶段:体质测试的形成(1950s中期) | 第29-33页 |
| ·第四阶段:与健康相关体质测试的形成(1970s初、至今) | 第33-41页 |
| ·运动行为的研究现状 | 第41-51页 |
| ·体力活动/体育锻炼的内涵 | 第41-43页 |
| ·体力活动/体育锻炼的健康效益 | 第43-48页 |
| ·体力活动/体育锻炼与健康风险事件 | 第48-51页 |
| ·运动负荷的评价方法 | 第51-60页 |
| ·实验室运动负荷试验 | 第51-52页 |
| ·场地试验或耐力机能试验 | 第52-60页 |
| ·运动能耗的评价方法 | 第60-66页 |
| ·直接测热法 | 第61页 |
| ·间接测热法 | 第61-62页 |
| ·非测热法 | 第62-66页 |
| 3 总体设计与研究方法 | 第66-69页 |
| ·研究设计 | 第66-67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67-6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68-69页 |
| ·文献分析法 | 第68页 |
| ·比较分析法 | 第68页 |
| ·实验法 | 第68-69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69-160页 |
| ·建立体育锻炼能力评价的理论前提 | 第69-90页 |
| ·运动功能状态评价的地位与作用 | 第69-80页 |
| ·运动功能状态评价体系的“两极化”现象 | 第80-87页 |
| ·现行运动功能状态评价体系的特征 | 第87-89页 |
| ·本节总结 | 第89-90页 |
| ·体育锻炼能力评价理论框架的建立 | 第90-118页 |
| ·评价理论建立的依据 | 第90-95页 |
| ·体育锻炼能力的提出 | 第95-102页 |
| ·体育锻炼能力评价构成要素的筛选 | 第102-115页 |
| ·体育锻炼能力评价理论框架:“三元模型” | 第115-117页 |
| ·本节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| ·体育锻炼能力评价指标的开发与方法的设计 | 第118-141页 |
| ·体育锻炼能力评价指标的开发 | 第118-131页 |
| ·ECI测试方法的设计 | 第131-140页 |
| ·本节小结 | 第140-141页 |
| ·体育锻炼能力评价指标与方法的验证 | 第141-160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41-143页 |
| ·研究设计与方法 | 第143-146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146-158页 |
| ·本节小结 | 第158-160页 |
| 5 讨论 | 第160-164页 |
| ·评价方案实现了个体运动功能状态的整体性与动态性评价 | 第160-162页 |
| ·评价内容的整体性特征 | 第160-161页 |
| ·评价方法的动态性特征 | 第161-162页 |
| ·评价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、可接受性 | 第162-164页 |
| ·安全性 | 第162页 |
| ·可接受性 | 第162页 |
| ·评价结果能为适宜负荷的确定提供可靠的支持 | 第162-164页 |
| 6 结论 | 第164-166页 |
| 7 研究局限与今后研究设想 | 第166-168页 |
| ·进一步充实与完善评价方案 | 第166页 |
| ·扩大评价方法的适用人群 | 第166页 |
| ·扩大样本构成与样本量 | 第166-168页 |
| 致谢 | 第168-1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9-185页 |
| 附件 | 第185-196页 |
| 附件一 风险因素与风险等级 | 第185-186页 |
| 附件二 病历单 | 第186-188页 |
| 附件三 体力活动适应能力问卷(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,PAR-Q) | 第188-190页 |
| 附件四 成年人OMNI步行/跑步RPE量表及其说明 | 第190-192页 |
| 附件五 测试卡片 | 第192-196页 |
|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