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9-28页 |
| ·纳米材料简介 | 第9页 |
| ·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研究概况 | 第9-14页 |
| ·物理方法 | 第10页 |
| ·激光烧蚀法 | 第10页 |
| ·机械球磨法 | 第10页 |
| ·蒸发冷凝法(IGC) | 第10页 |
| ·化学方法 | 第10-14页 |
| ·化学还原法 | 第10-12页 |
| ·光化学还原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微乳液法 | 第13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 | 第13页 |
| ·模板法 | 第13-14页 |
| ·生物法 | 第14页 |
| ·纳米银在表面增强拉曼方面的应用 | 第14-17页 |
| ·拉曼光谱 | 第14-15页 |
| ·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| 第15-16页 |
| ·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增强机理 | 第16-17页 |
| ·抗菌方面 | 第17-18页 |
| ·催化方面 | 第18-19页 |
| ·生物材料方面 | 第19页 |
| ·纳米银复合材料 | 第19-20页 |
| 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22-28页 |
| 第二章 花状纳米银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| 第28-47页 |
| ·前言 | 第28-29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9-32页 |
| ·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29-3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0-32页 |
| ·纳米银种子银胶的制备 | 第30页 |
| ·加入不同银种子量制备花状纳米银 | 第30页 |
| ·不同硝酸银浓度下制备花状纳米银 | 第30-31页 |
| ·不同抗坏血酸浓度下制备花状纳米银 | 第31页 |
| ·纳米银粒子的表征 | 第31页 |
| ·纳米银粒子的SERS实验 | 第31页 |
| ·纳米银粒子的催化性能测试 | 第31-3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2-44页 |
| ·纳米银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| 第32-39页 |
| ·花状纳米银的结构、形貌及其纯度表征 | 第32-34页 |
| ·加入的银种子量对纳米银粒子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| ·硝酸银浓度对纳米银粒子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不同抗坏血酸浓度下生成的花状纳米银银的透射电镜图 | 第37-39页 |
| ·花状纳米银的性能研究 | 第39-44页 |
| ·花状纳米银颗粒SERS性质研究 | 第39-41页 |
| ·花状纳米银的催化性能研究 | 第41-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第三章 包钙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| 第47-59页 |
| ·前言 | 第47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7-50页 |
| ·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47-4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·磷酸钙-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48-49页 |
| ·磷酸钙-纳米银复合材料的表征 | 第49页 |
| ·磷酸钙-纳米银复合材料的SERS实验 | 第49页 |
| ·磷酸钙-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实验 | 第49-5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6页 |
| ·样品的形貌表征(SEM和TEM) | 第50-51页 |
| ·X-射线衍射(XRD) | 第51-53页 |
| ·生物相容性 | 第53页 |
| ·磷酸钙-纳米银复合粒子的SERS研究 | 第53-55页 |
| ·磷酸钙-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| 第55-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第四章 生物还原法制备纳米银及其性能表征 | 第59-71页 |
| ·前言 | 第59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9-61页 |
| ·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59-6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0-61页 |
| ·不同硝酸银浓度下制备纳米银 | 第60页 |
| ·不同绿咖啡豆提取物浓度下制备纳米银 | 第60页 |
| ·抗菌性能研究 | 第60-61页 |
| ·催化性能实验 | 第6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7页 |
| ·纳米银的合成及表征 | 第61-65页 |
| ·硝酸银浓度对纳米银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| ·绿咖啡豆提取物浓度对纳米银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| ·高倍透射电镜(HTEM) | 第63-64页 |
| ·纳米银的DLS结果 | 第64-65页 |
| ·纳米银的抗菌特性 | 第65-67页 |
| ·催化实验 | 第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71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