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官员致仕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绪论 | 第12-30页 |
一、致仕及其相关概念 | 第12-16页 |
(一) 致仕的概念界定 | 第12-15页 |
(二) 勒令致仕 | 第15页 |
(三) 致仕与罢官 | 第15-16页 |
二、唐以前的致仕制度 | 第16-22页 |
(一) 先秦时期 | 第16-19页 |
(二) 两汉时期 | 第19页 |
(三) 魏晋南北朝时期 | 第19-21页 |
(四) 隋代 | 第21-22页 |
三、唐致仕制度研究之回顾 | 第22-29页 |
(一) 宏观论述与考察 | 第22-24页 |
(二) 唐代致仕制度专题研究 | 第24-26页 |
(三) 相关问题研究 | 第26-29页 |
四、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29-30页 |
第一章 唐代致仕制度的发展演变 | 第30-43页 |
一、致仕制度的初建 | 第30-33页 |
(一) 高祖、太宗时期的致仕 | 第30-32页 |
(二) 高宗时期的致仕 | 第32-33页 |
二、致仕制度的发展 | 第33-36页 |
(一) 致仕年龄的变通 | 第34页 |
(二) 致仕官政治待遇的提高 | 第34-35页 |
(三) 致仕官经济待遇的增长 | 第35页 |
(四) 致仕官生活待遇的改善 | 第35-36页 |
三、致仕制度的反复 | 第36-41页 |
(一) 致仕官待遇继续提高 | 第36-39页 |
(二) 致仕官待遇的削减 | 第39-40页 |
(三) 官员不致仕情形的增长 | 第40-41页 |
四、致仕制度的破坏 | 第41-43页 |
(一) 权宦利用致仕对抗皇权 | 第41页 |
(二) 权臣利用致仕打击政敌 | 第41-42页 |
(三) 藩镇利用致仕为己谋利 | 第42-43页 |
第二章 唐代致仕制度的内容 | 第43-135页 |
一、致仕条件 | 第43-44页 |
二、致仕程序 | 第44-53页 |
(一) 官员奏请 | 第45-47页 |
(二) 致仕文书的写作与上达 | 第47页 |
(三) 致仕文书的审核与批准 | 第47-49页 |
(四) 皇帝的下行文书 | 第49-52页 |
(五) 官员谢表 | 第52-53页 |
三、致仕管理机构和官员 | 第53-55页 |
(一) 通事舍人 | 第54页 |
(二) 州县官府 | 第54-55页 |
四、致仕官待遇 | 第55-135页 |
(一) 政治待遇 | 第55-86页 |
(二) 经济待遇 | 第86-95页 |
(三) 特殊礼遇 | 第95-102页 |
(四) 死后恩荣 | 第102-135页 |
第三章 唐代官员致仕动因分析 | 第135-169页 |
一、主动申请致仕 | 第135-164页 |
(一) 生理因素影响 | 第135-150页 |
(二) 无意于仕宦 | 第150-155页 |
(三) 政治斗争 | 第155-163页 |
(四) 奉养父母 | 第163-164页 |
二、被动致仕 | 第164-167页 |
(一) 灾异自咎 | 第164-165页 |
(二) 勒令致仕 | 第165-167页 |
三、其他因素致仕 | 第167-169页 |
第四章 唐代致仕观念研究 | 第169-182页 |
一、对主动致仕的肯定 | 第169-174页 |
(一) 认可“不及七十提前致仕”之行 | 第169-171页 |
(二) 赞同“年及七十主动致仕”之举 | 第171-173页 |
(三) 对致仕后境遇坦然接受 | 第173-174页 |
二、对“年过七十,齿力未衰,亦听厘务”的认同 | 第174-176页 |
三、对“年过七十而不致仕”的责难 | 第176-182页 |
(一) 对官员“以退身为难事”的评论 | 第176-178页 |
(二) 批判“年过七十不伏致仕”之行 | 第178-179页 |
(三) 斥责“年过七十,形神衰耗而不致仕”之举 | 第179-182页 |
第五章 官员致仕起复与不致仕 | 第182-215页 |
一、致仕官起复 | 第182-196页 |
(一) 致仕官受起复征召原因 | 第182-188页 |
(二) 官员致仕与起复次数 | 第188-191页 |
(三) 官员起复官阶 | 第191-195页 |
(四) 致仕与起复间隔时间段 | 第195-196页 |
二、官员不致仕 | 第196-215页 |
(一) 不能致仕 | 第197-206页 |
(二) 不愿致仕 | 第206-215页 |
结语 唐代官员致仕特点及其影响 | 第215-224页 |
一、唐代致仕的特点 | 第215-219页 |
(一) 致仕制度更加规范完善 | 第215-216页 |
(二) 致仕制度执行更具灵活性 | 第216-217页 |
(三) 致仕等级性及其相对弱化的趋势 | 第217-219页 |
二、唐代致仕制度的局限性 | 第219-221页 |
(一) 制度本身不完善 | 第220页 |
(二) 皇权带来消极影响 | 第220页 |
(三) 朝廷舆论干预不力 | 第220-221页 |
三、唐代致仕制度的影响 | 第221-224页 |
(一) 致仕年龄方面 | 第221页 |
(二) 致仕待遇方面 | 第221-222页 |
(三) 致仕方式方面 | 第222页 |
(四) 致仕官起复方面 | 第222-2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4-231页 |
致谢 | 第231-23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2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