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穴与多穴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对比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英文缩略词 | 第10-11页 |
文献部分 | 第11-36页 |
一、痛经的认识及发展 | 第11-21页 |
1. 传统医学 | 第11-16页 |
·历史记载 | 第11-12页 |
·病因病机 | 第12-13页 |
·治疗方法 | 第13-16页 |
2. 现代医学 | 第16-20页 |
·流行病学资料 | 第16-17页 |
·发病机制 | 第17-18页 |
·治疗 | 第18-20页 |
3. 总结 | 第20-21页 |
二、贴敷治疗痛经的应用 | 第21-27页 |
1. 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 | 第21页 |
2. 贴敷法在痛经治疗中的应用 | 第21-24页 |
·单穴贴敷 | 第22页 |
·多穴贴敷 | 第22-23页 |
·穴位贴敷结合针、药 | 第23-24页 |
·穴位贴敷疗法结合其他治疗 | 第24页 |
3.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痛经常用药物及穴位统计 | 第24-27页 |
·药物统计 | 第25-26页 |
·常用穴位 | 第26-27页 |
三、关元、三阴交治疗痛经的认识 | 第27-30页 |
1. 传统医学对关元、三阴交的基本认识 | 第27页 |
2. 关元、三阴交治疗痛经疗效显著的原因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理论角度分析 | 第28页 |
·实验角度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 总结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6页 |
前言 | 第36-37页 |
试验部分 | 第37-59页 |
一、临床资料与方法 | 第37-40页 |
1. 研究对象 | 第37页 |
2. 纳入标准 | 第37页 |
3. 排除标准 | 第37页 |
4. 脱落标准 | 第37-38页 |
5. 调查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资料收集 | 第38页 |
·贴敷治疗 | 第38-39页 |
·观察 | 第39页 |
6.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39-40页 |
二、诊疗标准 | 第40-44页 |
1. 诊断依据 | 第40页 |
·西医诊断依据 | 第40页 |
·中医诊断依据 | 第40页 |
2. 痛经中医辨证依据 | 第40-41页 |
·主要辨证依据 | 第40页 |
·辅助辨证依据 | 第40-41页 |
3. 评定标准 | 第41-44页 |
·月经量及血块量评定 | 第41-42页 |
·痛经腹痛程度评定 | 第42页 |
·痛经整体情况简易评定 | 第42页 |
·痛经整体情况具体评定 | 第42-43页 |
·疗效评定 | 第43-44页 |
三、研究结果 | 第44-54页 |
1. 基本情况统计 | 第44-46页 |
·一般情况统计 | 第44页 |
·月经相关情况统计 | 第44-46页 |
2. 基线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一般情况 | 第46-47页 |
·月经相关情况 | 第47页 |
·辨证分型 | 第47-48页 |
3. 疗效评定 | 第48-53页 |
·痛经情况疗效评定 | 第48-51页 |
·有效率 | 第51-52页 |
·月经量及血块量改善情况评定 | 第52-53页 |
·不同证型的疗效评定 | 第53页 |
4. 安全性评价 | 第53-54页 |
四、讨论 | 第54-56页 |
五、结论 | 第56-57页 |
六、问题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5页 |
附录1 随机观察表 | 第59-61页 |
附录2 月经失血图 | 第61-62页 |
附录3 综合疼痛评分表 | 第62-63页 |
附录4 疼痛症状评分表 | 第63-64页 |
附录5 CMSS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