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(一) 选题的背景 | 第8-9页 |
(二)选题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思路、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(二)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(三)研究方法及创新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“贫困”及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| 第14-28页 |
第一节 贫困的定义及类型 | 第14-18页 |
一、贫困的定义及划分 | 第14-16页 |
二、贫困原因的理论分析 | 第16-17页 |
三、政治学视域下的贫困研究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 | 第18-23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贫困理论 | 第18-20页 |
二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 | 第20-21页 |
三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贫困问题的理论发展 | 第21-23页 |
第三节 新时期精准扶贫思想 | 第23-28页 |
一、扶贫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 | 第23-24页 |
二、精准扶贫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 | 第24-26页 |
三、共同富裕的实现在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我国农村贫困的理论分析及扶贫面临的挑战 | 第28-42页 |
第一节 我国农村贫困群体产生的政治学理论分析 | 第28-32页 |
一、所有制分配方式不同所导致的贫困 | 第28-29页 |
二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贫困 | 第29-31页 |
三、经济结构调整所导致的贫困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当代农村贫困概念的延伸及特点 | 第32-36页 |
一、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 | 第33-34页 |
二、从“一元贫困”到“三元贫困” | 第34-35页 |
三、农村新型贫困的特点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聚焦当代农村扶贫存在的问题 | 第36-42页 |
一、扶贫瞄准精度不够 | 第36-37页 |
二、脱贫不稳定 | 第37-38页 |
三、扶贫机制不健全 | 第38-40页 |
四、扶贫资金缺乏科学管理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农村基层扶贫工作实践的案例分析 | 第42-54页 |
第一节 扶贫实践中的异化现象 | 第42-45页 |
一、扶贫对象的异化 | 第42-43页 |
二、项目扶贫的异化 | 第43页 |
三、现状的思考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贫困县建设中的异象 | 第45-49页 |
一、贫困县的利益驱动 | 第45-47页 |
二、贫困县扶贫乱像之种种 | 第47-48页 |
三、贫困县扶贫模式的反思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基层扶贫工作中的两难与冲突 | 第49-54页 |
一、创业扶贫中的两难选择 | 第49-50页 |
二、项目扶贫中的矛盾冲突 | 第50-52页 |
三、基层扶贫工作的问题反思 | 第52-54页 |
第四章 我国农村扶贫的路径及对策 | 第54-68页 |
第一节 以理论为导向确保农村扶贫实践的价值取向 | 第54-58页 |
一、以民生为出发点的基本立场,明确扶贫宗旨 | 第54-55页 |
二、运用全面统筹协调的科学方法,开拓扶贫思路 | 第55-57页 |
三、发挥制度优越性,创新扶贫模式 | 第57-58页 |
第二节 坚持实践标准推进精准扶贫 | 第58-60页 |
一、坚持实践标准,因类施策 | 第58-59页 |
二、坚持实践标准,因地制宜 | 第59-60页 |
第三节 坚持群众路线转变扶贫机制 | 第60-63页 |
一、坚持从群众中来,构建汇聚民意的扶贫调研及沟通机制 | 第60-61页 |
二、坚持到群众中去,创新扶贫项目开发机制 | 第61-62页 |
三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,改革扶贫工作管理机制 | 第62-63页 |
第四节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扶贫质量 | 第63-68页 |
一、健康扶贫,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 | 第63-64页 |
二、人才扶贫,建立扶贫人才保障机制 | 第64-66页 |
三、科学扶贫,建立完善的扶贫效果评估体系 | 第66-68页 |
结语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