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景区孤岛效应测度及逆变机理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7页 |
·研究背景与问题 | 第14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进展与述评 | 第17-27页 |
·研究进展 | 第17-26页 |
·研究评述 | 第26-27页 |
·选题依据与意义 | 第27-32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27-3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31-32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3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33-3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35-37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37-54页 |
·地理学相关理论 | 第37-41页 |
·孤岛理论 | 第37-38页 |
·飞地理论 | 第38-39页 |
·ArcGIS理论 | 第39-41页 |
·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| 第41-46页 |
·增长极理论 | 第41-42页 |
·点轴开发理论 | 第42-43页 |
·核心—边缘理论 | 第43-46页 |
·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| 第46-50页 |
·“斑—廊—基”理论 | 第46-47页 |
·“反规划”理论 | 第47-48页 |
·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| 第48-50页 |
·旅游地相关理论 | 第50-54页 |
·旅游影响理论 | 第50-51页 |
·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51-52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52-54页 |
第三章 旅游景区孤岛基本理论解析 | 第54-69页 |
·旅游景区孤岛的概念 | 第54-56页 |
·旅游孤岛 | 第54-55页 |
·旅游景区孤岛 | 第55-56页 |
·旅游景区孤岛效应 | 第56页 |
·旅游景区孤岛效应的成因 | 第56-58页 |
·外部成因 | 第56-57页 |
·内部成因 | 第57-58页 |
·旅游景区孤岛效应的演化 | 第58-60页 |
·演化模型 | 第58-59页 |
·演化阶段 | 第59-60页 |
·旅游景区孤岛效应的特征 | 第60-65页 |
·经济利益的割裂性 | 第61-62页 |
·社会文化的挤出性 | 第62-64页 |
·景观生态的破碎性 | 第64-65页 |
·旅游景区孤岛效应的类型 | 第65-69页 |
·经济孤岛效应 | 第65-66页 |
·社会孤岛效应 | 第66-67页 |
·景观孤岛效应 | 第67-69页 |
第四章 旅游景区孤岛效应测度模型构建 | 第69-86页 |
·模型设计原理及构成 | 第69-72页 |
·设计原理 | 第69-70页 |
·模块构成 | 第70-72页 |
·指标体系筛选和确立 | 第72-75页 |
·指标选取原则 | 第72页 |
·指标体系筛选 | 第72-74页 |
·指标体系确立 | 第74-75页 |
·指标体系具体说明 | 第75-86页 |
·经济孤岛效应指标体系(EI) | 第75-78页 |
·社会孤岛效应指标体系(SI) | 第78-81页 |
·景观孤岛效应指标体系(LI) | 第81-86页 |
第五章 普者黑度假公园IETA模型测度 | 第86-130页 |
·普者黑度假公园IETA测度方法 | 第86-91页 |
·数据收集方法 | 第86-87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87页 |
·权重确定方法 | 第87-89页 |
·模型评价方法 | 第89-91页 |
·普者黑度假公园IETA测度数据 | 第91-119页 |
·原始数据 | 第91-93页 |
·赋值依据 | 第93-117页 |
·归一数据 | 第117-119页 |
·普者黑度假公园IETA测度结果 | 第119-130页 |
·指标权重 | 第119-120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120-126页 |
·比较分析 | 第126-130页 |
第六章 旅游景区孤岛效应逆变机理 | 第130-157页 |
·预警机制 | 第130-138页 |
·预警系统 | 第131-134页 |
·实证结果 | 第134-135页 |
·指导建议 | 第135-138页 |
·“反规划”机制 | 第138-150页 |
·“反规划”理论 | 第138-141页 |
·“反规划”流程 | 第141-143页 |
·“反规划”实践 | 第143-150页 |
·调控机制 | 第150-157页 |
·降低差异性 | 第150-151页 |
·增强连接度 | 第151-154页 |
·实施恢复管理 | 第154-157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57-162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57-159页 |
·理论结论 | 第157-158页 |
·实证结论 | 第158-159页 |
·研究创新 | 第159-160页 |
·概念内涵 | 第159页 |
·研究视角 | 第15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9-160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60-162页 |
·理论体系持续拓展 | 第160页 |
·研究对象持续跟踪 | 第160-161页 |
·评价研究持续优化 | 第161-162页 |
附录1: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| 第162-163页 |
附录2:企业经营户调查问卷 | 第163-164页 |
附录3:基于AutoCAD地形图 | 第164-166页 |
附录4:基于ArcGIS遥感数据图 | 第166-169页 |
附录5:基于MA TLAB分析数据表 | 第169-170页 |
附录6:普者黑景区村落调查报告 | 第170-1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5-20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| 第204-206页 |
致谢 | 第2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