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临床学论文--针灸学、针灸疗法论文

通督调神针灸法对MCAO/R模型大鼠缺血皮质区CD34、CD133及血清VEGFR-2表达的影响

中文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2页
英文缩略词第12-13页
前言第13-15页
1 资料与方法第15-21页
   ·资料第15-16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试剂第15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器材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实验动物第16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16-20页
     ·动物分组第16-17页
     ·造模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·造模成功标准、排除标准、剔除标准、脱落及终止标准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治疗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·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·统计学处理第20-21页
2 结果第21-34页
   ·一般资料第21-22页
   ·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第22-23页
   ·CD34、CD133 及VEGFR-2 变化情况第23-34页
     ·CD34 变化情况第23-27页
     ·CD133 变化情况第27-31页
     ·VEGFR-2 变化情况第31-34页
3 讨论第34-55页
   ·西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第34-37页
     ·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第35页
     ·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的研究第35-37页
   ·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第37-39页
   ·针灸与缺血性脑卒中第39-46页
     ·古代医籍关于针灸治疗中风的记载第39-40页
     ·现代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第40-42页
     ·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第42-43页
     ·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的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 ·针灸对脑缺血后血管新生影响机制第45-46页
   ·研究方法分析第46-53页
     ·实验动物的选择依据第46页
     ·造模方法的选择依据第46页
     ·通督调神针灸法的选择依据第46-47页
     ·选穴依据第47-48页
     ·艾灸、刺络放血的选择依据第48-51页
     ·通心络药物的选择依据第51页
     ·观察指标及选取依据第51-53页
   ·研究结果变化及分析第53-55页
4 结论第55-56页
5 问题与展望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9页
综述第69-78页
 参考文献第74-78页
个人简介第78-79页
致谢第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针刺不同经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区NGF、TrkA表达影响的研究
下一篇:利用ASL技术对头针治疗缺血性轻型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