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引言 | 第6页 |
| 第一章 徐悲鸿“新七法”绘画理论的诞生 | 第6-14页 |
| 第一节 徐悲鸿的生平 | 第6-9页 |
| 第二节 在谢赫六法基础上提出“新七法”绘画理论 | 第9-14页 |
| 一、谢赫六法是出现在南齐谢赫的《古画品录》中的绘画理论 | 第9-11页 |
| 二、徐悲鸿“新七法”的提出 | 第11-14页 |
| 第二章“新七法”理论的特点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节 徐悲鸿“新七法”与谢赫“六法”的异同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节“新七法”是中西画理论的结合 | 第15-16页 |
| 第三章“新七法”理论详解 | 第16-37页 |
| 第一节 位置得宜 | 第16-23页 |
| 第二节 比例准确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节 黑白分明 | 第25-27页 |
| 第四节 动作和姿态天然 | 第27-30页 |
| 第五节 轻重和谐 | 第30-32页 |
| 第六节 性格毕现 | 第32-35页 |
| 第七节 传神阿睹 | 第35-37页 |
| 第四章 徐悲鸿“新七法”理论的教育价值与影响 | 第37-40页 |
| 结论 | 第40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2页 |
| 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