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8-10页 |
·人类的需求促使意境转化及延伸 | 第8-9页 |
·设计国际化发展与文化相互推动给予意境足够空间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空间设计多元化发展 | 第10页 |
·空间陈设设计崭露头角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基本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的框架与创新 | 第13-18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3-16页 |
·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8-36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8-24页 |
·意境概述 | 第18-21页 |
·虚实相生概述 | 第21-23页 |
·空间概述 | 第23-24页 |
·相关理论与实践 | 第24-33页 |
·中国美学思想理论 | 第24-26页 |
·意境论 | 第26-27页 |
·环境心理学理论 | 第27-31页 |
·空间体验 | 第31-33页 |
·国内外对空间意境营造的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| 第33-35页 |
·现代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| 第33页 |
·国内外对空间意境营造的研究 | 第33-3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虚实相生在中国古典艺术意境表现中的渊源 | 第36-50页 |
·意境中虚实相生与中国古典艺术的关系 | 第36-38页 |
·意境中虚与实是古典艺术的灵魂所在 | 第36-37页 |
·古典艺术是意境中虚与实的载体寄托 | 第37-38页 |
·虚实相生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本源作用解析 | 第38-46页 |
·虚实相生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整体情感把控 | 第38页 |
·虚实相生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细节作用体现 | 第38-46页 |
·虚实相生在古典艺术意境中的存在规律 | 第46-49页 |
·虚实相生的自然性规律 | 第46-47页 |
·虚实相生的人文性规律 | 第47-4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虚实相生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途径分析 | 第50-66页 |
·艺术的不断发展促进发展 | 第50-53页 |
·艺术与时空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·时空关系中的艺术分类 | 第51-53页 |
·虚实相生在空间意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解析——以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为例 | 第53-60页 |
·虚无的空间关系 | 第54-56页 |
·人物行为及道具的参与 | 第56-58页 |
·程序规则的制定 | 第58-59页 |
·感性模拟的现实 | 第59-60页 |
·虚实相生中的空间意境规律 | 第60-65页 |
·秩序感的空间意境 | 第60-64页 |
·节奏感的空间意境 | 第64-6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虚实相生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呈现方式 | 第66-87页 |
·虚实相生通过感觉综合利用使空间意境丰富化 | 第66-70页 |
·视觉运用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核心性地位 | 第67-68页 |
·听觉及嗅觉运用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关键性升华 | 第68-69页 |
·触觉运用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基础性把握 | 第69-70页 |
·虚实相生通过陈设设计使空间意境具体化 | 第70-77页 |
·点的实体表达 | 第71-73页 |
·线的由实到虚 | 第73-75页 |
·面的虚实结合 | 第75-77页 |
·虚实相生通过动静协调统一使空间意境和谐化 | 第77-81页 |
·对称均衡中的虚实静态表现 | 第77-78页 |
·节奏韵律中的虚实动态表现 | 第78-80页 |
·多样统一中的虚实辩证表现 | 第80-81页 |
·虚实相生通过心灵经验沟通使空间意境灵性化 | 第81-86页 |
·虚实相生遵从人类行为活动 | 第81-83页 |
·虚实相生贯穿并引导人类心理活动 | 第83-8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六章 虚实相生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作用机制总结及展望 | 第87-91页 |
·虚实相生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作用机制总结 | 第87-89页 |
·古典艺术意境渊源阶段的作用机制 | 第88页 |
·意境过程及转换阶段的作用机制 | 第88页 |
·古今意境继承及融汇阶段的作用机制 | 第88-89页 |
·虚实相生作用机制汇总 | 第89页 |
·虚实相生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发展趋势初探 | 第89-91页 |
·虚实相生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| 第89-90页 |
·虚实相生在空间意境营造中的设计手法拓展 | 第90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6页 |
附录 图表来源 | 第96-99页 |
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作品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