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引言 | 第13-15页 |
第1章 个体心理理论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 | 第15-41页 |
·心理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演变 | 第15-19页 |
·心理理论研究的历史渊源 | 第15-16页 |
·心理理论的内涵及其演变 | 第16-19页 |
·心理理论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局限 | 第19-21页 |
·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实现 | 第21-24页 |
·心理理论获得、发展和实现的文化背景:语言的建构和导向 | 第21-22页 |
·心理理论发展和实现的控制背景:执行功能的作用 | 第22-24页 |
·心理理论的双系统双过程构想 | 第24-33页 |
·心理理论的核心构成:自我系统和他人表征系统 | 第24-29页 |
·心理理论的层次结构模型: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 | 第29-31页 |
·高低水平的双系统 | 第31-33页 |
·心理理论的机制:需要改变的角度和澄清的问题 | 第33-36页 |
·从儿童到成人 | 第33-34页 |
·从自我系统到他人系统,从自动加工到控制加工 | 第34-35页 |
·心理理论推理过程的核心:自我和他人角度的冲突控制 | 第35-36页 |
·心理理论的推理:背景因素 | 第36-41页 |
·作为幕布的情绪作用 | 第36-37页 |
·模式限定—群际关系性质的作用 | 第37-38页 |
·心理理论的加工:自动化和控制加工的双重倾向 | 第38-39页 |
·心理理论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 | 第39-41页 |
第2章 问题提出 | 第41-47页 |
·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41页 |
·研究的目标 | 第41-42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42-43页 |
·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| 第43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43-44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44-47页 |
第3章 心理理论的推理:冲突效应及其个体差异 | 第47-69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47-50页 |
·实验1 无准备条件下心理理论的推理 | 第50-5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50-52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52-55页 |
·讨论 | 第55-56页 |
·实验2 有准备条件下的心理理论推理 | 第56-6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56-57页 |
·结果 | 第57-59页 |
·讨论 | 第59-60页 |
·实验3 自我心理的推理:他人角度还是空间布局的干扰? | 第60-6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60-61页 |
·结果 | 第61-64页 |
·讨论 | 第64页 |
·总讨论 | 第64-69页 |
·个体所知的自我心理和他人心理的相互干扰效应 | 第64-65页 |
·个体对自我心理和他人心理加工的本质不同 | 第65-66页 |
·对他人心理的加工基于自我的心理 | 第66页 |
·文化、性别和专业背景因素调节和制约对他人心理的加工 | 第66-69页 |
第4章 心理理论的推理:抑制性控制的作用及其个体差异 | 第69-81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69-72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72-7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73-74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74-77页 |
·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反应时分析 | 第75-76页 |
·错误率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讨论 | 第77-81页 |
第5章 心理理论的推理:情绪的作用及其个体差异 | 第81-91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81-8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83-86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86-88页 |
·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86页 |
·反应时分析 | 第86-88页 |
·错误率分析 | 第88页 |
·讨论 | 第88-91页 |
第6章 心理理论的推理:人际层级关系的作用及个体差异 | 第91-97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9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91-92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92-95页 |
·描述性统计 | 第92-93页 |
·反应时分析 | 第93-94页 |
·错误率分析 | 第94-95页 |
·讨论 | 第95-97页 |
第7章 总论:心理理论推理的双系统和双过程 | 第97-107页 |
·自我和他人的表征系统:相对独立又相互重叠 | 第97-99页 |
·心理理论的加工:自动计算和努力控制的双加工过程 | 第99-101页 |
·抑制控制、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背景的作用 | 第101-102页 |
·心理理论的系统操作模型:双系统双过程 | 第102-107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07页 |
·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31页 |
附录 | 第131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、参与的项目与研究成果 | 第137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