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抗生素废水剩余污泥的概述 | 第10-12页 |
·抗生素废水剩余污泥的来源及处置方式 | 第10页 |
·污泥处理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·生物质吸附重金属的机理 | 第11-12页 |
·环境污染物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·鱼类毒性实验法 | 第12页 |
·蚤类毒性实验法 | 第12-13页 |
·藻类毒性实验法 | 第13-14页 |
·微生物毒性实验法 | 第14-15页 |
·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获得、耐药机制及潜在健康风险 | 第15-16页 |
·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获得、耐药机制 | 第15页 |
·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潜在健康风险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的意义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抗生素废水剩余污泥的性质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能 | 第17-3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·污泥的来源及形态 | 第17-18页 |
·实验药品 | 第18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18页 |
·单因素吸附实验 | 第18页 |
·吸附等温线实验 | 第18-19页 |
·动力学方程 | 第19页 |
·热力学方程 | 第19页 |
·吸附机理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单一金属离子连续反应实验 | 第20页 |
·混合金属离子连续反应实验 | 第20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0-34页 |
·污泥的性质 | 第20-22页 |
·污泥投加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吸附等温线 | 第24-25页 |
·动力学模型 | 第25-27页 |
·热力学模型 | 第27-28页 |
·吸附机理 | 第28-31页 |
·单一金属离子连续反应实验 | 第31-33页 |
·混合金属离子连续反应实验 | 第33-34页 |
·结论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抗生素废水剩余污泥的生物毒性效应 | 第35-3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实验藻种及菌种 | 第35页 |
·培养基配制 | 第35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5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藻类毒性实验 | 第36-37页 |
·发光菌毒性实验 | 第37-38页 |
·结论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抗生素废水剩余污泥浸出液中抗生素释放及抗性基因研究 | 第39-45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2页 |
·样品预处理 | 第39页 |
·抗生素释放量测定 | 第39页 |
·样品中DNA的提取 | 第39-40页 |
·PCR检测及标准曲线的构建 | 第40-42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土霉素的释放情况 | 第42页 |
·四环素释放情况 | 第42-43页 |
·抗性基因标准曲线 | 第43页 |
·抗性基因定量检测结果 | 第43-44页 |
·结论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5-47页 |
·结论 | 第45页 |
·展望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2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