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7页 |
| ·引言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·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| 第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4页 |
| ·森林生物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| ·森林生物量建模方法的研究 | 第19-22页 |
| ·森林碳储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| ·落叶松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研究 | 第23-24页 |
| ·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| 第24-26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24-2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|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8页 |
| 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7-31页 |
| ·生物量数据测定 | 第31-36页 |
| ·标准地设置和测定 | 第31页 |
| ·样木的选取和采伐 | 第31-32页 |
| ·生物量测定 | 第32-36页 |
| ·二类调查数据整理 | 第36-37页 |
| ·碳系数测定 | 第37-38页 |
| 第三章 贝叶斯方法在生物量建模中的应用 | 第38-5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9-44页 |
| ·贝叶斯原理 | 第39页 |
| ·文献收集 | 第39-40页 |
| ·MCMC 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·异速生物量模型 | 第41-43页 |
| ·模型评价 | 第43-44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5页 |
| ·参数 a、b 的分布特征 | 第44页 |
| ·不同属间参数 a、b 的变化特征 | 第44-46页 |
| ·贝叶斯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建模效果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·基于贝叶斯原理的生物量模型 | 第48-50页 |
| ·贝叶斯方法与分层方法对比分析 | 第50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8页 |
| 第四章 落叶松单木及各组分生物量估算 | 第58-6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58-5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4页 |
| ·不同区域落叶松单木生物量动态特征 | 第59-61页 |
| ·不同区域落叶松各组分生物量动态特征 | 第61-63页 |
| ·不同区域落叶松单木生物量年增长量的变化规律 | 第63-64页 |
| ·小结 | 第64-66页 |
| 第五章 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的林分生物量估算 | 第66-7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66-67页 |
| ·二类数据 | 第67-6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68-73页 |
| ·基于贝叶斯分层的生物量转换因子拟合 | 第68-69页 |
| ·基于二类调查数据的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估算 | 第69-70页 |
| ·不同区域不同龄组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规律 | 第70-73页 |
| ·小结 | 第73-75页 |
| 第六章 基于实测碳系数的碳储量研究 | 第75-85页 |
| ·研究材料 | 第75-76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76-82页 |
| ·不同区域落叶松各组分碳系数随树龄变化研究 | 第76-77页 |
| ·落叶松碳系数的差异研究 | 第77-79页 |
| ·不同区域落叶松单木碳储量的变化研究 | 第79-80页 |
| ·不同区域落叶松林分碳储量的变化研究 | 第80-82页 |
| ·小结 | 第82-85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及展望 | 第85-94页 |
| ·结论 | 第85-87页 |
| ·讨论 | 第87-93页 |
| ·贝叶斯方法在生物量建模中的应用 | 第87-89页 |
| ·落叶松单木及各组分生物量估算 | 第89-90页 |
| ·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的林分生物量估算 | 第90-91页 |
| ·基于实测碳系数的碳储量研究 | 第91-93页 |
| ·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 | 第93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93-9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4-109页 |
| 附录 | 第109-116页 |
|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16-117页 |
| 致谢 | 第117-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