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省森林植被碳估算及其分布特征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4页 |
| 1 绪论 | 第14-29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| ·森林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| 第14-15页 |
| ·森林碳储量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影响森林碳储量的因素 | 第16-21页 |
| ·气候因子 | 第17-18页 |
| ·地形因子 | 第18页 |
| ·林分状况 | 第18-19页 |
| ·人为因素 | 第19-21页 |
| ·森林碳储量估算及存在问题 | 第21-27页 |
| ·森林生物量的研究现状 | 第21页 |
| ·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方法 | 第21-24页 |
| ·森林碳储量估算存在问题 | 第24-27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7-29页 |
| 2 研究地概况 | 第29-34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29页 |
| ·气候 | 第29页 |
| ·地貌 | 第29-30页 |
| ·水文 | 第30-31页 |
| ·土壤 | 第31-32页 |
| ·植被 | 第32-34页 |
| 3 研究方法 | 第34-40页 |
| ·野外调查 | 第34-36页 |
| ·标准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| 第34-36页 |
| ·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| 第36-40页 |
| ·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| 第36-37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37-40页 |
| 4 不同森林类型乔木层生物量特征 | 第40-47页 |
| ·生物量的林分差异及分配 | 第40-41页 |
| ·生物量转换模型的构建 | 第41-46页 |
| ·生物量与林分因子的相关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蓄积-生物量转换模型构建 | 第42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5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植被生物量特征 | 第47-68页 |
| ·林下植被生物量模型构建 | 第47-58页 |
| ·主要乔木幼树生物量模型构建 | 第47-54页 |
| ·主要灌木植物生物量模型模拟 | 第54-58页 |
| ·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植被生物量特征 | 第58-61页 |
| ·灌木和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 | 第61-65页 |
| ·林分状况对灌草生物量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| ·立地条件对灌草生物量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8页 |
| 6 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现存量及组成 | 第68-75页 |
| ·枯落物现存量的林分差异及组成特征 | 第68-69页 |
| ·枯落物现存量的影响因素—以柞木林为例 | 第69-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| 7 植被和枯落物的含碳率及变异 | 第75-86页 |
| ·乔木植物含碳率及变异 | 第75-80页 |
| ·乔木器官含碳率 | 第75-77页 |
| ·乔木树种含碳率 | 第77-78页 |
| ·不同林分类型含碳率 | 第78-80页 |
| ·灌草植物含碳率及变异 | 第80-81页 |
| ·枯落物含碳率及变异 | 第81-84页 |
| ·枯落物组成类型含碳率 | 第81-83页 |
| ·枯落物含碳率的林分差异 | 第83-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8 吉林省森林植被碳库特征及空间分布 | 第86-96页 |
| ·基于标准地调查的碳密度及空间分布 | 第86-89页 |
| ·主要林分类型植被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| 第86-88页 |
| ·区域植被生物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 | 第88-89页 |
| ·基于清查数据的植被碳库特征及空间分布 | 第89-94页 |
| ·被碳储量、碳密度及其分配 | 第90-91页 |
| ·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龄级组成 | 第91-92页 |
| ·植被碳密度、碳储量的空间分布 | 第92-9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| 结论与讨论 | 第96-107页 |
| 1 结论 | 第96-99页 |
| 2 讨论 | 第99-106页 |
| 3 研究创新点和存在问题 | 第106-10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7-126页 |
| 附录 | 第126-13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4-135页 |
| 致谢 | 第135-136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136-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