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差异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9页
     ·施氮量对水稻的影响第12-16页
     ·种植密度对水稻的影响第16-19页
第二章 材料与方法第19-23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·试验材料第19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19-20页
   ·采样、观察及分析测定项目第20-21页
     ·采样第20页
     ·观察测定项目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分析测定方法第21页
   ·数据处理和相关参数的计算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叶面积参数的计算方法第21页
     ·物质转运参数的计算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·N素转运及利用率的计算方法第22-23页
第三章 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23-28页
   ·不同氮密处理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第23页
   ·不同氮密处理对双季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23-25页
   ·施N量、种植密度和双季稻产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26-28页
第四章 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第28-36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株高及分蘖数动态变化的影响第28-33页
     ·早稻株高及分蘖数的动态变化第28-30页
     ·晚稻株高及分蘖的动态变化第30-33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第33-36页
     ·早稻叶面积指数第33-34页
     ·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第34-36页
第五章 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的影响第36-45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的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的影响第36-38页
     ·早稻光合势第36页
     ·早稻净同化率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晚稻光合势第37页
     ·晚稻净同化率第37-38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的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第38-40页
     ·早稻的物质积累量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晚稻的物质积累量第39-40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的物质阶段积累量与积累比例的影响第40-43页
     ·早稻的物质阶段积累量与积累比例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不同氮密处理对晚稻的物质阶段积累量与积累比例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物质转移特性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43-45页
     ·不同氮密处理下水稻的物质积累的差异第43-44页
     ·关于不同氮密条件下双季稻物质生产转运特性的分析第44-45页
第六章 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湘北双季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第45-52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第45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叶片含N量的影响第45-48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功能叶光合速率的影响第48-50页
     ·早稻功能叶光合速率第48-49页
     ·晚稻功能叶光合速率第49-50页
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50-52页
第七章 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第52-67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成熟期各器官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  ·早稻成熟期各器官物质积累与分配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晚稻成熟期各器官物质积累与分配第53-54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各器官养分含量的影响第54-57页
     ·早稻各器官养分含量第55-56页
     ·晚稻不同器官养分含量第56-57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N素积累量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 ·早稻N素积累量第57-58页
     ·晚稻N素积累量第58-59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磷素阶段积累量和阶段积累比例的影响第59-62页
     ·早稻磷素积累量第59-61页
     ·晚稻P素积累量第61-62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钾素阶段积累量和阶段积累比例的影响第62-65页
     ·早稻钾素积累量第62-64页
     ·晚稻钾素积累量第64-65页
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65-67页
第八章 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湘北双季稻N素利用率的影响第67-71页
   ·施N量与种植密度对双季稻N素利用率的影响第67-69页
   ·讨论第69-71页
     ·施N量、种植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第69页
     ·施N量、种植密度与N素利用率的关系第69-70页
     ·水稻高产高效节N栽培技术第70-71页
第九章 结论与展望第71-73页
   ·结论第71-72页
   ·创新点第72页
   ·展望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9页
致谢第79-80页
个人简介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CO2浓度对油菜氮素和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的影响
下一篇:双季稻田直播早熟油菜合理氮、磷、钾施用量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