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岩溶水系统水资源调蓄潜力研究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课题的来源 | 第11页 |
·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·地下水调蓄发展历程 | 第12-13页 |
·地下水调蓄工程技术研究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岩溶区回灌典型实例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7-25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7-18页 |
·气象水文条件 | 第18页 |
·地形地貌特征 | 第18页 |
·地质概况 | 第18-20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18-19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19-20页 |
·济南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| 第20-25页 |
·岩溶发育的分带特征 | 第20页 |
·岩溶发育的层状特征 | 第20-25页 |
第三章 济南岩溶水系统调蓄功能特征 | 第25-29页 |
·济南岩溶水系统调蓄功能 | 第25-26页 |
·济南岩溶水系统功能区划 | 第26-29页 |
第四章 地下水调蓄工程分析 | 第29-45页 |
·地下水回灌地点 | 第29-34页 |
·自然下渗带 | 第30-32页 |
·人工回灌带 | 第32-34页 |
·调蓄水源 | 第34-37页 |
·大气降水 | 第34-35页 |
·河流及水库 | 第35-37页 |
·调蓄补源工程设计 | 第37-45页 |
·工程布置原则 | 第38页 |
·回灌补给方式 | 第38-45页 |
第五章 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蓄及风险性评价 | 第45-61页 |
·地下水数值模型 | 第45-50页 |
·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| 第45-46页 |
·模型识别 | 第46-48页 |
·模型检验 | 第48页 |
·效果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蓄 | 第50-56页 |
·可调蓄容量 | 第50-53页 |
·回灌方案 | 第53-56页 |
·风险性评价 | 第56-61页 |
·调蓄水量评价 | 第56-57页 |
·调蓄水质评价 | 第57-60页 |
·库容不确定性分析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·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
附录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