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·高岭土的矿物组成与矿石特性 | 第11-12页 |
| ·高岭土的矿物成分 | 第11页 |
| ·高岭石类的化学组成部分 | 第11页 |
| ·高岭石的结晶结构 | 第11-12页 |
| ·高岭土的矿物特性 | 第12页 |
| ·硬质高岭土煅烧改性概述 | 第12-14页 |
| ·煅烧改性高岭土生产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煅烧改性制备方法 | 第13页 |
| ·硬质高岭土的增白机制 | 第13页 |
| ·煅烧硬质高岭土的应用情况 | 第13页 |
| ·煅烧硬质高岭土表面改性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聚丙烯材料 | 第14-16页 |
| ·聚丙稀概述 | 第14-15页 |
| ·聚丙烯的改性 | 第15-16页 |
| ·无机粉体材料填充改性PP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| ·概述 | 第16-17页 |
| ·改性硬质高岭土增强PP的目的作用 | 第17页 |
| ·PP/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17-18页 |
| ·高岭土插层改性实验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·高岭土插层改性概述 | 第18页 |
| ·高岭土的插层机理 | 第18-19页 |
| ·硬质高岭土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9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| ·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课题研究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煅烧改性硬质高岭土的制备及其测试表征 | 第21-30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1-23页 |
| ·主要实验原料 | 第21-22页 |
| 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22页 |
| ·材料制备 | 第22-23页 |
| ·测试表征 | 第23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3-28页 |
| ·分散剂的种类对粒度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| ·煅烧温度不同对白度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| ·添加剂的量的不同对白度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| ·成球直径对白度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| ·煅烧前后晶体形貌分析 | 第27-28页 |
| ·结论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改性硬质高岭土的表面改性及其测试分析 | 第30-36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0-32页 |
| ·主要实验药品 | 第30页 |
| ·主要实验设备 | 第30页 |
| ·试样制备 | 第30-31页 |
| ·改性最佳参数 | 第31-32页 |
| ·改性效果测定 | 第3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2-35页 |
| ·改性高岭土的表面极性及偶联作用 | 第32页 |
| ·吸油量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| ·活化指数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| 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容重和白度 | 第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四章 PP/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测试表征 | 第36-50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6-40页 |
| ·主要实验原料 | 第36-37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37页 |
| ·实验技术路线 | 第37-38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38-4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6页 |
| ·SEM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·流变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·力学性能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阻燃性能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·小结 | 第46页 |
| ·对比实验 | 第46-49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47-48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小结 | 第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五章 高岭土插层改性及其在PP中的应用 | 第50-55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0页 |
| ·主要实验原料 | 第50页 |
| ·实脸方法 | 第5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4页 |
| ·高岭土的插层作用 | 第50-51页 |
| ·插层复合物及剥片后高岭土的结构 | 第51-53页 |
| ·剥片高岭土有机改性在PP中的应用 | 第53-54页 |
| ·性能测试 | 第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| 第55-57页 |
| ·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