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“极限建筑”的发展及启示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21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8-11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| 第11-12页 |
| ·课题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| ·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16-17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、研究框架 | 第18-21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研究框架 | 第19-21页 |
| 第2章 “极限建筑”的相关概述 | 第21-32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的概念 | 第21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的历史沿革 | 第21-25页 |
| ·传统的“极限建筑” | 第21-22页 |
| ·现代的“极限建筑” | 第22-25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起源 | 第25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的现代观念的提出 | 第25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演变 | 第25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相关的理论背景 | 第25-28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与人类行为学 | 第26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与人体工程学 | 第26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与视觉 | 第26-27页 |
| ·日本相关设计理论及“极限建筑” | 第27-28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的影响要素 | 第28-30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抗震要求 | 第28页 |
| ·宗教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材料的处理 | 第29页 |
| ·内部空间的行为流线 | 第29页 |
| ·噪音、采光、通风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物件的摆放 | 第29-30页 |
| ·视觉要素 | 第30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相关规范 | 第30-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3章 “极限建筑”的发展和趋势 | 第32-53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的发展 | 第32-51页 |
| ·20世纪50年代 | 第32-34页 |
| ·20世纪60、70年代 | 第34-42页 |
| ·20世纪80年代以后 | 第42-51页 |
| ·“极限建筑”的发展趋势 | 第51-52页 |
| ·种类更加丰富 | 第51页 |
| ·建筑结构更为多样化 | 第51页 |
| ·建筑内部的空间组成 | 第51页 |
| ·形态更为复杂 | 第51页 |
| ·空间尺度的变化 | 第51-52页 |
| ·空间流线的多样行 | 第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4章 日本建筑师的设计手法与启示 | 第53-63页 |
| ·日本建筑师的设计手法 | 第53-56页 |
| ·材料的原真性 | 第53页 |
| ·功能空间的处理 | 第53-54页 |
| 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| 第54页 |
| ·视觉的处理 | 第54-55页 |
| ·家具的选择 | 第55页 |
| ·基地条件的处理 | 第55-56页 |
| ·不规则区域的利用 | 第56页 |
| ·对我国建筑设计的启示 | 第56-62页 |
| ·平面设计 | 第56-57页 |
| ·防火 | 第57-58页 |
| ·土地的利用 | 第58-59页 |
| ·对空间的借鉴意义 | 第59页 |
| ·对我国住宅的借鉴意义 | 第59页 |
| ·建筑中的新技术 | 第59-60页 |
| ·建筑材料的运用 | 第60页 |
| ·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| 第60-61页 |
| ·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| 第61页 |
| ·建筑的绿化 | 第61-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