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森林树种论文--针叶树类论文

针叶树次生韧皮部构造特征的比较研究

致谢第1-4页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8页
第一章 绪论第8-13页
   ·课题研究背景第8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-11页
     ·次生韧皮部解剖构造的研究概况第8-10页
     ·次生韧皮部其他方面的研究概况第10-11页
   ·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
   ·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·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第12-13页
第二章 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3-22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13-16页
     ·树种第13-15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15页
     ·主要实验设备第15-16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16-22页
     ·试样采集第16-17页
     ·试样预处理第17-18页
     ·火棉胶包埋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切片及制片第19页
     ·染色技术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钌红染液制备及染色过程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奈尔蓝染液制备及染色过程第20页
     ·显微镜观察拍照第20-22页
第三章 结果与分析第22-58页
   ·银杏科第22-23页
     ·银杏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23页
   ·南洋杉科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南洋杉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24页
   ·松科第24-35页
     ·冷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24-26页
     ·银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26页
     ·雪松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油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27-28页
     ·落叶松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28-29页
     ·云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29-30页
     ·松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30-31页
     ·金钱松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31-32页
     ·黄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32-33页
     ·铁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34-35页
   ·金松科第35-36页
     ·金松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36页
   ·杉科第36-44页
     ·柳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杉木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水松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水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北美红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40-41页
     ·台湾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41-42页
     ·落羽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43-44页
   ·柏科第44-52页
     ·翠柏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扁柏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45-47页
     ·柏木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刺柏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48页
     ·侧柏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崖柏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49-50页
     ·罗汉柏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51-52页
   ·罗汉松科第52-54页
     ·罗汉松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52-54页
  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54页
   ·三尖杉科第54-55页
     ·三尖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55页
   ·红豆杉科第55-58页
     ·红豆杉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55-56页
     ·榧树属次生韧皮部的解剖构造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小结与讨论第57-58页
第四章 结论与建议第58-60页
   ·结论第58-59页
   ·建议第59-60页
附表第60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烯唑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木材防腐性能的研究
下一篇:金钱松次生韧皮部的结构及发育--兼与松科若干树种的比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