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19页 |
·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9-31页 |
·木质纤维原料 | 第19-22页 |
·纤维素 | 第19-20页 |
·半纤维素 | 第20页 |
·木质素 | 第20-22页 |
·预处理方法 | 第22-26页 |
·物理法 | 第23页 |
·机械粉碎法 | 第23页 |
·超声波预处理方法 | 第23页 |
·物理化学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蒸汽爆破预处理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高温液态水预处理方法 | 第24页 |
·化学方法 | 第24-26页 |
·亚硫酸盐预处理方法 | 第24页 |
·离子液体预处理法 | 第24-25页 |
·酸预处理法 | 第25页 |
·碱预处理法 | 第25-26页 |
·生物预处理法 | 第26页 |
·木质素的分离 | 第26-27页 |
·磨木木质素(MWL) | 第26-27页 |
·纤维素酶解木质素(CEL) | 第27页 |
·木质素结构表征 | 第27-31页 |
·光谱分析法 | 第27-29页 |
·紫外吸收光谱分析(UV) | 第27-28页 |
·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28页 |
·凝胶色谱法(GPC) | 第28页 |
·核磁共振法(NMR) | 第28-29页 |
·化学降解分析法 | 第29-31页 |
·碱性硝基苯氧化分析法 | 第29页 |
·臭氧降解法 | 第29-30页 |
·高锰酸钾氧化分析法 | 第30页 |
·酸水解法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绿液预处理对杨木和马尾松酶水解的影响 | 第31-4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1-32页 |
·绿液预处理 | 第32页 |
·酶水解 | 第32页 |
·分析与检测 | 第32-3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4页 |
·杨木和马尾松原料的主要化学成分 | 第33-34页 |
·绿液预处理对杨木和马尾松得率及废液 pH 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绿液预处理对预处理固体的木质素及高聚糖的影响 | 第35-39页 |
·绿液预处理对浆料酶水解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4页 |
·结论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绿液预处理对毛竹化学成分及酶水解的影响 | 第46-5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6-4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6页 |
·绿液预处理 | 第46页 |
·酶水解 | 第46-47页 |
·分析与检测 | 第4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5页 |
·毛竹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绿液预处理对毛竹得率及废液 pH 值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绿液预处理对毛竹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·绿液预处理对毛竹酶水解性能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·结论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利用碱性硝基苯氧化研究杨木木质素结构 | 第56-6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6-5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6-57页 |
·绿液预处理 | 第57页 |
·碱性硝基苯氧化分析 | 第5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1页 |
·绿液预处理对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得率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·绿液预处理对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 ST/VT摩尔比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绿液预处理对杨木木质素结构的影响 | 第62-7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2-6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2-6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3-64页 |
·绿液预处理 | 第63页 |
·原料和预处理杨木木质素的分离 | 第63页 |
·木质素样品的乙酰化 | 第63-64页 |
·分析与检测 | 第64-65页 |
·分离木质素的得率、Klason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| 第64-65页 |
·碱性硝基苯氧化 | 第65页 |
·分子量测定 | 第65页 |
·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| 第65页 |
·紫外光谱测定 | 第65页 |
·核磁共振分析 | 第6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5-78页 |
·木质素样品的得率及其 Klason 木质素的含量 | 第65-67页 |
·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的分析 | 第67-68页 |
·木质素样品分子量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木质素样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| 第69-73页 |
·木质素的紫外光谱 | 第73-74页 |
·木质素的核磁共振分析 | 第74-78页 |
·结论 | 第78-79页 |
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| 第79-82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79-80页 |
·课题展望 | 第80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