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10-2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·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| ·氯代烃的性质与危害 | 第10-11页 |
| ·氯代烃污染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物化方法去除氯代烃 | 第13-15页 |
| ·抽出吹脱法 | 第13-14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改性岩矿材料治理技术 | 第14页 |
| ·格栅治理技术 | 第14-15页 |
| ·活性炭处理法 | 第15页 |
| ·铁屑腐蚀电池原位修复技术 | 第15页 |
| ·超声波法处理有机氯代烃 | 第15页 |
| ·生物降解 | 第15-20页 |
| ·微生物降解氯代烃 | 第15-16页 |
| ·氯代烃的厌氧生物降解 | 第16-17页 |
| ·氯代烃的好氧生物降解 | 第17-18页 |
| ·氯代烃的原位生物降解 | 第18-19页 |
| ·氯代烃的异位生物降解 | 第19-20页 |
| ·降解菌群的分子分析方法 | 第20页 |
| 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| 第20-21页 |
| 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原理 | 第20-21页 |
| ·厌氧序批式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| 第21页 |
| ·有毒物质对序批式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| 第21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·实际应用价值 | 第2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·技术路线图 | 第23-24页 |
|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| 第24-33页 |
| ·实验器材与试剂 | 第24-28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| ·试剂配制及保存 | 第25-27页 |
| ·培养基的配置 | 第27-28页 |
| ·主要实验装置及仪器 | 第28-30页 |
| ·生物降解实验装置 | 第28-29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9页 |
| ·主要装置图 | 第29-30页 |
| ·三氯乙烷的分析方法 | 第30-33页 |
| ·气相色谱条件 | 第30-31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第3章 厌氧体系构建 | 第33-4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33页 |
| ·材料方法 | 第33-38页 |
| ·样品采集 | 第33-34页 |
| ·场地样品生物量测定 | 第34页 |
| ·TCA厌氧菌种的富集 | 第34-3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8-39页 |
| ·厌氧处理过程改进 | 第38页 |
| ·厌氧微生物培养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4章 不同条件下TCA厌氧降解特性 | 第40-46页 |
| ·材料方法 | 第4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5页 |
| ·产甲烷条件下TCA降解特性 | 第40-41页 |
| ·硝酸盐还原条件 | 第41-42页 |
| ·硫酸盐还原条件 | 第42-43页 |
| ·TCA与苯共代谢条件 | 第43页 |
| ·TCA与甲苯共代谢条件 | 第43-44页 |
| ·不同体系降解效率比较 | 第44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5章 TCA厌氧降解菌群变化分析 | 第46-60页 |
| ·材料方法 | 第46-53页 |
| ·菌种来源 | 第46页 |
| ·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纯化 | 第46-47页 |
| ·PCR扩增 | 第47-49页 |
| ·DGGE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特征条带克隆 | 第50-53页 |
| ·系统发育分析 | 第53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3-58页 |
| ·菌群DNA提取 | 第53页 |
| ·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| 第53-54页 |
| ·菌群16S RRNA基因V3-V5区扩增片段的DGGE指纹图谱 | 第54-55页 |
| ·克隆鉴定 | 第55-56页 |
| ·数据库比对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·系统发育分析 | 第57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第6章 TCA对厌氧降解菌群关键酶活性影响 | 第60-68页 |
| ·材料方法 | 第60-65页 |
| ·乳酸脱氢酶的测定 | 第60-62页 |
| ·碱性磷酸酶的测定 | 第62-63页 |
| ·蛋白酶的测定材料 | 第63-6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5-67页 |
| ·乳酸脱氢酶活性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·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 | 第66页 |
| ·蛋白酶活性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| ·结论 | 第68页 |
| ·展望 | 第68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-76页 |
| 硕士期间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及专利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