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“迁村并点”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前言 | 第9-17页 |
·“迁村并点”的简况 | 第9-10页 |
·选题依据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研究方法、创新和不足 | 第16-17页 |
2“迁村并点”的动因 | 第17-24页 |
·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阶段 | 第17-18页 |
·从城乡分化到以城带乡 | 第17-18页 |
·从城乡对立到城乡一体 | 第18页 |
·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驱动 | 第18-20页 |
·推进小城镇建设 | 第19页 |
·节约土地资源 | 第19-20页 |
·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要求 | 第20-21页 |
·促进资源与要素的合理流动 | 第20-21页 |
·推动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” | 第21页 |
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 | 第21-24页 |
·整治“空心村” | 第22页 |
·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| 第22-24页 |
3“迁村并点”的正面效应分析 | 第24-30页 |
·对农村经济的正面效应 | 第24-25页 |
·村域经济平稳顺畅发展 | 第24-25页 |
·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| 第25页 |
·对社会民生的正面效应 | 第25-28页 |
·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| 第25-26页 |
·村民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| 第26-27页 |
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| 第27-28页 |
·对村级组织的正面效应 | 第28-30页 |
·村干部素质与积极性的提升 | 第28页 |
·村级组织的运行更加成熟规范 | 第28-30页 |
4“迁村并点”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0-36页 |
·生活方式难以转型 | 第30-32页 |
·新村生活不能适应 | 第30-31页 |
·“熟人社会”被打破 | 第30页 |
·生活成本趋于上升 | 第30-31页 |
·村落特色遭到中断 | 第31-32页 |
·“乡愁”心绪难寄托 | 第31-32页 |
·乡村文化遭削弱 | 第32页 |
·新村管理严重滞后 | 第32-34页 |
·新村管理难度加大 | 第33页 |
·管理人财严重匮乏 | 第33-34页 |
·社区管理人才缺乏 | 第33-34页 |
·公共服务经费不足 | 第34页 |
·行政力量干预“过度” | 第34-36页 |
·土地利益驱使下的强迫命令 | 第34-35页 |
·错误的政绩观下的急于求成 | 第35-36页 |
5“迁村并点”的对策建议 | 第36-43页 |
·按内在规律做好并村工作 | 第36-38页 |
·“迁村并点”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科学规划,规模适度 | 第36-37页 |
·因地制宜,突出特色 | 第37页 |
·“迁村并点”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| 第37-38页 |
·引导农民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| 第38-40页 |
·推进农民早日实现市民化 | 第38-39页 |
·创建新的社区文化环境 | 第39-40页 |
·强化社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| 第40-43页 |
·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| 第40页 |
·加强社区管理能力 | 第40-41页 |
·确保社区发展有资金 | 第41-43页 |
6 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个人简介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