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缩写 | 第12-1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6-59页 |
一、肿瘤发生与表观遗传 | 第16-27页 |
(一)、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| 第17-25页 |
1、原癌基因的激活 | 第17-20页 |
2、抑癌基因的失活 | 第20-24页 |
3、肿瘤干细胞 | 第24-25页 |
(二)、DNA甲基化与肿瘤 | 第25-27页 |
二、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研究 | 第27-50页 |
(一)、细胞凋亡 | 第27-46页 |
1、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特征 | 第27-29页 |
2、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| 第29-30页 |
3、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| 第30页 |
4、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 | 第30-32页 |
5、细胞凋亡调控的分子机制 | 第32-43页 |
·、p53 | 第32-37页 |
·、Bcl-2基因家族 | 第37-38页 |
·、Caspase基因家族 | 第38-40页 |
·、IEG基因家族 | 第40页 |
·、中介体复合物与Intersex | 第40-43页 |
6、细胞凋亡的相关受体途径 | 第43-46页 |
·、死亡受体途径 | 第43-44页 |
·、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 | 第44-46页 |
·、内质网信号通路 | 第46页 |
·、其它凋亡相关信号通路 | 第46页 |
(二)、细胞周期 | 第46-50页 |
1、细胞周期 | 第46-48页 |
2、细胞周期的调控 | 第48-50页 |
·、CDK | 第48页 |
·、Cyclin | 第48-49页 |
·、Checkpoints调控 | 第49-50页 |
3、细胞周期与肿瘤 | 第50页 |
三、HPV与肿瘤 | 第50-51页 |
四、RASSF1A与肿瘤 | 第51-58页 |
(一)、RASSF1家族简介 | 第51-53页 |
(二)、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意义 | 第53-54页 |
(三)、RASSF1A作用机理 | 第54-58页 |
五、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58-59页 |
第二章 睾丸癌组织RASSF1A甲基化分析 | 第59-75页 |
一、简介 | 第59页 |
二、材料和方法 | 第59-70页 |
(一)、材料和试剂 | 第59-63页 |
1、实验材料 | 第59页 |
2、引物 | 第59-60页 |
3、菌株 | 第60页 |
4、主要试剂及来源 | 第60-61页 |
5、常用试剂配方 | 第61-63页 |
6、常用仪器 | 第63页 |
(二)、实验方法 | 第63-70页 |
1、石蜡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| 第63-64页 |
2、基因组的高盐处理和甲基化扩增 | 第64-65页 |
3、PCR产物胶回收、克隆入T-easy载体 | 第65-69页 |
4、免疫组化分析 | 第69页 |
5、细胞培养及瞬时转染分析 | 第69-70页 |
三、实验结果 | 第70-73页 |
1、睾丸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发生高甲基化 | 第70-72页 |
2、启动子甲基化沉默RASSF1A基因表达 | 第72页 |
3、301bp RASSF1A启动子区具有最高启动活性 | 第72-73页 |
四、讨论 | 第73-75页 |
第三章 p53抑制RASSF1A表达 | 第75-97页 |
一、简介 | 第75页 |
二、材料和方法 | 第75-88页 |
(一)、材料和试剂 | 第75-78页 |
1、实验材料 | 第75页 |
2、引物 | 第75-76页 |
3、菌株 | 第76页 |
4、主要试剂及来源 | 第76-77页 |
5、常用试剂配方 | 第77页 |
6、常用仪器 | 第77-78页 |
(二)、实验方法 | 第78-88页 |
1、p53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| 第78-79页 |
2、Gel shift和EMSA | 第79-81页 |
3、p53真核质粒转染Cos7细胞和Siha细胞 | 第81页 |
4、HPV16-E6 RNAi | 第81-82页 |
5、RASSF1A RNAi | 第82-83页 |
6、RASSF1A全长表达质粒pcDNA-RASSF1A构建 | 第83页 |
7、Annexin V-PI双染检测凋亡 | 第83-84页 |
8 、荧光实时定量PCR | 第84-87页 |
9、Western blot | 第87-88页 |
三、实验结果 | 第88-94页 |
1、p53与RASSF1A启动子相互作用 | 第88-90页 |
2、p53作用于RASSF1A启动子下调其表达 | 第90-91页 |
3、HPV16-E6通过下游p53调节RASSF1A表达 | 第91-92页 |
4、p53与RASSF1A诱导凋亡 | 第92-94页 |
四、讨论 | 第94-97页 |
第四章、RASSF1A、Intersex及α-tubulin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97-104页 |
一、简介 | 第97页 |
二、材料和方法 | 第97-99页 |
(一)、材料和试剂 | 第97-98页 |
1、实验材料 | 第97页 |
2、引物 | 第97页 |
3、菌株 | 第97页 |
4、主要试剂及来源 | 第97-98页 |
(二)、实验方法 | 第98-99页 |
1、质粒构建 | 第98-99页 |
(1)、全长Intersex-dsRED表达质粒 | 第98页 |
(2)、全长RASSF1A-EGFP表达质粒 | 第98-99页 |
2、共定位分析 | 第99页 |
3、免疫共沉淀 | 第99页 |
三、实验结果 | 第99-102页 |
1、RASSF1A与Intersex细胞内定位及其相互作用 | 第99-100页 |
2、Intersex与微管蛋白α-tubulin相互作用 | 第100-102页 |
四、讨论 | 第102-104页 |
第五章、p53、RASSF1A及Intersex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定位 | 第104-107页 |
一、简介 | 第104页 |
二、材料和方法 | 第104页 |
(一)、材料和试剂 | 第104页 |
1、实验材料 | 第104页 |
2、主要试剂及来源 | 第104页 |
(二)、实验方法 | 第104页 |
三、实验结果 | 第104-106页 |
p53、RASSF1A与Intersex在肿痛细胞中具有共定位基础 | 第104-106页 |
四、讨论 | 第106-107页 |
研究总结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