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2页 |
| ·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16-23页 |
| ·基于 M 进制平衡多小波变换的 DEM 多尺度表达 | 第19页 |
| ·基于分数进制小波变换与采样定理的 DEM 连续尺度表达 | 第19-20页 |
| ·分数进制轮廓波变换及其在 DEM 连续尺度表达中的应用 | 第20-2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23-28页 |
| ·基于整数进制单小波变换的 DEM 多尺度与连续尺度表达 | 第23-24页 |
| ·整数进制多小波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4-26页 |
| ·分数进制小波变换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6页 |
| ·轮廓波变换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| ·基于小波变换-轮廓波变换的图像处理 | 第27-28页 |
| ·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2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30页 |
| ·实验数据与实验平台 | 第30-32页 |
| 第二章 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 DEM 尺度变换原理 | 第32-38页 |
| ·DEM 分辨率与尺度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| ·DEM 空间域分辨率与频域最高频率的关系 | 第33-34页 |
| ·DEM 频域特征与有效最高频率 | 第34-37页 |
| ·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 DEM 尺度变换原理 | 第37页 |
| ·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三章 M 进制多小波及其在 DEM 多尺度表达中的应用 | 第38-61页 |
| ·整数进制小波变换 DEM 多尺度表达原理 | 第38-39页 |
| ·高平衡阶 M 进制多小波及 M 进制多小波变换 | 第39-51页 |
| ·M 进制高阶平衡多小波的基本特性与构造原理 | 第41-44页 |
| ·M 进制多小波的构造流程 | 第44-46页 |
| ·M 进制多小波的构造结果 | 第46-51页 |
| ·M 进制多小波变换 | 第51页 |
| ·实验分析与论证 | 第51-59页 |
| ·综合 DEM 分辨率与尺度分析 | 第52-55页 |
| ·验证综合 DEM 空间定位的一致性 | 第55-56页 |
| ·M 进制多小波系统与其他小波系统的比较优势 | 第56-58页 |
| ·平衡与高阶平衡的有效性 | 第58-59页 |
| ·小结 | 第59-61页 |
| 第四章 基于分数进制小波变换的 DEM 连续尺度表达 | 第61-89页 |
| ·方法基本思路与实现过程 | 第61-64页 |
| ·频域范围的合理划分 | 第62-63页 |
| ·各频域范围基于能量的阈值处理 | 第63-64页 |
| ·频域的自由分解 | 第64页 |
| ·分数进制小波变换及其改进 | 第64-79页 |
| ·多尺度分析的 Q 因子与时频采样密度 | 第64-66页 |
| ·分解重构与滤波器组的设计 | 第66-68页 |
| ·恒 Q 因子变换 | 第68-71页 |
| ·尺度函数与小波函数 | 第71-72页 |
| ·各分解层 Q 因子的调控 | 第72-76页 |
| ·一维向二维的拓展 | 第76页 |
| ·空间域频域局部化性能 | 第76-79页 |
| ·分数进制小波变换 DEM 连续尺度表达 | 第79-87页 |
| ·算法流程 | 第79-80页 |
| ·实验论证 | 第80-87页 |
| ·小结 | 第87-89页 |
| 第五章 分数进制轮廓波变换及其在 DEM 连续尺度表达中的应用 | 第89-111页 |
| ·抗混叠分数进制轮廓波变换的构建 | 第91-95页 |
| ·频域混叠成分的消除 | 第91-94页 |
| ·Q 因子的恒定 | 第94页 |
| ·多尺度滤波器组的设计 | 第94-95页 |
| ·抗混叠分数进制轮廓波变换的性能 | 第95-104页 |
| ·Q 因子分析 | 第95-98页 |
| ·冗余率评估 | 第98页 |
| ·空间域频域局部化性能 | 第98-100页 |
| ·在图像处理方面的优越性 | 第100-104页 |
| ·各分解层 Q 因子的调控 | 第104-105页 |
| ·基于抗混叠分数进制轮廓变换的 DEM 连续尺度表达 | 第105-109页 |
| ·方法流程 | 第105页 |
| ·方法有效性论证 | 第105-109页 |
| ·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| 第六章 DEM 尺度变换方法对比分析与适用性探讨 | 第111-123页 |
| ·基于具有不同起伏特征的 DEM 的综合性能分析 | 第111-117页 |
| ·验证所指定分辨率的有效性 | 第112-113页 |
| ·目视分析 | 第113-116页 |
| ·高程统计指标分析 | 第116-117页 |
| ·基于连续地形曲面的综合性能分析 | 第117-121页 |
| ·验证所指定分辨率的有效性 | 第118-119页 |
| ·算法误差分析 | 第119-121页 |
| ·算法执行效率分析 | 第121页 |
| ·小结 | 第121-123页 |
| 第七章 DEM 尺度变换应用程序开发 | 第123-129页 |
| ·应用程序结构与功能 | 第123-127页 |
| ·“交互式处理”界面 | 第123-125页 |
| ·“批处理”界面 | 第125-127页 |
| ·应用程序构建平台与界面风格 | 第127-129页 |
|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9-132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29-130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130页 |
| ·讨论与展望 | 第130-13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2-138页 |
| 附录 | 第138-143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43-145页 |
|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任务 | 第143-144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44-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