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背景与现状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选题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3页 |
·学术价值 | 第13-14页 |
·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| 第14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14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内涵与意义 | 第15-22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内涵 | 第15-18页 |
·政党关系法治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| 第15-16页 |
·政党关系法治化的主要内容是约束权力和维护权利 | 第16-18页 |
·政党关系法治化以保障民主为目的 | 第18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理论争鸣 | 第18-20页 |
·政党关系是否应该纳入法治的轨道 | 第18-19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是否已经纳入法治轨道 | 第19页 |
·我国的政党关系应如何纳入法治化轨道 | 第19-20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意义 | 第20-22页 |
·政党关系法治化是实现党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| 第20页 |
·政党关系法治化是应对敌对势力“西化”中国图谋的手段 | 第20-21页 |
·政党关系法治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转变的要求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9页 |
·毛泽东的政党关系法治化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政党关系法治化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的政党关系法治化理论 | 第23页 |
·邓小平的政党关系法治化理论 | 第23-25页 |
·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及特点做出新判断 | 第24页 |
·明确了新时期党际合作的新型关系和合作方针 | 第24页 |
·把我国的多党合作提升到了政治制度的高度 | 第24-25页 |
·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政党关系法治化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不断展开我国政党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| 第25页 |
·科学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 | 第25页 |
·提出了判断我国政党制度优劣的具体标准 | 第25-26页 |
·强调了民主团结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重要性 | 第26页 |
·提出了发展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的原则 | 第26页 |
·共产党当代领导集体政党关系法治化理论 | 第26-29页 |
·明确了我国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| 第26-27页 |
·对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新的概括和总结 | 第27页 |
·对我国政党关系的发展完善提出了具体要求 | 第27页 |
·为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提出指导方针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现状 | 第29-35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特点 | 第29-31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| 第29-30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更加凸显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| 第30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| 第30-31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成就 | 第31-32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在宪法中得以确认 | 第31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基本法依据 | 第31-32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操作法依据 | 第32页 |
·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制约因素 | 第32-35页 |
·政党关系法治化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 | 第32-33页 |
·政党关系法治化的法律依据有待完善 | 第33页 |
·政党关系法治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有待发展 | 第33-35页 |
第5章 我国政党关系法治化的途径 | 第35-40页 |
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 | 第35-36页 |
·传统经济有碍政党关系法治化的实现 | 第35页 |
·完备的市场经济有助政党关系法治化实现 | 第35-36页 |
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| 第36-37页 |
·法治化必须以民主政治为支撑 | 第36-37页 |
·法治化必须以民主政治为保证 | 第37页 |
·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| 第37-38页 |
·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化的文化根基 | 第37-38页 |
·和谐文化是政党关系法治化的文化基础 | 第38页 |
·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开展社会建设 | 第38-39页 |
·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| 第39-40页 |
结论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后记 | 第44-45页 |
导师及作者简介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