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层面高精度形貌学定量研究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5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25页 |
| ·断层面形貌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6-22页 |
| ·研究现状及进展 | 第16-19页 |
| ·研究尺度 | 第19-21页 |
| ·存在的科学问题 | 第21-22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22-25页 |
| ·选题依据、目的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思路、方法及内容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断层面形貌分析方法和野外测量 | 第25-42页 |
| ·主要研究方法评述 | 第25-28页 |
| ·统计学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分形几何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28-37页 |
| ·分维几何模型 | 第28-30页 |
| ·能谱密度法和均方值粗糙度法 | 第30-37页 |
| ·野外测量 | 第37-41页 |
| ·测量技术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野外测量流程 | 第39-41页 |
| ·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三章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面形貌特征 | 第42-58页 |
| ·汶川地震 | 第42-46页 |
| ·汶川地震构造背景及地表破裂带 | 第42-44页 |
| ·都江堰八角庙破裂面 | 第44-45页 |
| ·北川沙坝破裂面 | 第45-46页 |
| ·数据测量及处理 | 第46-48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48-54页 |
| ·剖面线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·破裂面能谱密度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破裂面均方值粗糙度分析 | 第51-54页 |
| ·讨论 | 第54-56页 |
| ·小结 | 第56-58页 |
| 第四章 基岩断层面形貌 | 第58-87页 |
| ·构造背景与施庄断裂 | 第58-62页 |
| ·构造背景 | 第58-60页 |
| ·施庄断裂 | 第60-62页 |
| ·断层面形貌特征 | 第62-81页 |
| ·断层面扫描 | 第62-64页 |
| ·断层面形貌分析 | 第64-73页 |
| ·断层面形貌特征与风化作用 | 第73-78页 |
| ·断层面波状起伏与断层面形貌演化 | 第78-81页 |
| ·讨论 | 第81-86页 |
| ·小结 | 第86-87页 |
| 第五章 人工坡面演化特征 | 第87-115页 |
| ·实验场地规划设计 | 第87-90页 |
| ·试验场地理位置 | 第87页 |
| ·坡面设计方案 | 第87-90页 |
| ·实验场地区域背景 | 第90-95页 |
| ·构造背景 | 第90-92页 |
| ·黄土地层 | 第92-94页 |
| ·气候状况 | 第94-95页 |
| ·坡面演化 | 第95-107页 |
| ·野外测量及处理 | 第95-97页 |
| ·坡面描述 | 第97-102页 |
| ·坡面形貌演化 | 第102-103页 |
| ·坡面形态演化 | 第103-107页 |
| ·坡面侵蚀率 | 第107-114页 |
| ·计算方法 | 第107-109页 |
| ·坡面侵蚀率 | 第109-112页 |
| ·讨论 | 第112-114页 |
| ·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| 第六章 讨论 | 第115-121页 |
| ·断层面形貌的分形性 | 第116-118页 |
| ·断层面形貌特征与断层破裂行为的关系 | 第118-119页 |
| ·断层面(崖)形貌特征与其出露时间的估计 | 第119-121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1-126页 |
| ·主要认识和结论 | 第121-124页 |
| ·主要进展 | 第124页 |
| ·不足与展望 | 第124-1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6-133页 |
| 致谢 | 第133-135页 |
| 附录1:作者简介、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 | 第135-138页 |
| 附录2:人工坡面观测数据 | 第138-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