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1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0-12页 |
| ·冲击地压研究的现状 | 第12-18页 |
| ·冲击地压机理研究 | 第12-15页 |
| ·冲击地压防治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| 第18-19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| 2 长沟峪井田地质构造背景及演化分析 | 第21-41页 |
| ·京西煤田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| 第21-24页 |
| ·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| 第21-22页 |
| ·聚煤区的构造演化 | 第22-24页 |
| ·长沟峪井田构造特征分析 | 第24-33页 |
| ·长沟峪井田概况 | 第24-26页 |
| ·长沟峪井田构造特征 | 第26-32页 |
| ·北岭向斜形成及动力学状态 | 第32-33页 |
| ·长沟峪井田构造体系分区与冲击地压分析 | 第33-39页 |
| ·安子区冲击地压的分布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·长沟峪区冲击地压的分布特征 | 第34-38页 |
| ·长沟峪区构造体系划分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| 3 长沟峪煤矿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 | 第41-50页 |
| ·地应力测量概述 | 第41-44页 |
| ·地应力的成因 | 第41页 |
| ·地应力的测量方法 | 第41页 |
| ·空芯包体应力测量方法 | 第41-44页 |
| ·数据处理和测量结果 | 第44页 |
| ·长沟峪煤矿地应力场测试 | 第44-46页 |
| ·测量地点 | 第44-45页 |
| ·现场施工及测试 | 第45-46页 |
| ·应力计算及结果分析 | 第46页 |
| ·长沟峪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 | 第46-49页 |
| ·我国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| 第46-48页 |
| ·长沟峪煤矿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4 煤岩物理力学和冲击倾向性实验研究 | 第50-61页 |
| ·实验要求 | 第50页 |
| ·实验目的与意义 | 第50页 |
| ·采样要求 | 第50页 |
| ·煤岩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| 第50-54页 |
| ·煤的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| 第50-51页 |
| ·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| 第51页 |
| ·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| 第51-54页 |
| ·煤岩冲击倾向性测定 | 第54-60页 |
| ·煤的冲击倾向性测定 | 第54-55页 |
| ·4槽煤冲击倾向性测试结果 | 第55-59页 |
| ·4槽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测试结果 | 第59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5 长沟峪煤矿岩体应力状态分析及对冲击地压影响研究 | 第61-77页 |
| ·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| 第61页 |
| ·安子区岩体应力状态分析 | 第61-69页 |
| ·“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系统”简介 | 第61-62页 |
| ·安子区岩体应力计算 | 第62-66页 |
| ·构造应力区划分 | 第66-67页 |
| ·构造应力区对安子区应力集中显现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| ·长沟峪区岩体应力状态分析 | 第69-76页 |
| ·FLAC~(3D)软件简介 | 第69-70页 |
| ·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| 第70-72页 |
| ·长沟峪区岩体应力计算 | 第72-7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6 长沟峪煤矿动力系统能量分析 | 第77-104页 |
| ·动力系统能量分析 | 第77-90页 |
| ·动力系统能量来源 | 第77-80页 |
| ·自重应力场下动力系统能量分析 | 第80-83页 |
| ·构造应力场下动力系统能量分析 | 第83-90页 |
| ·长沟峪煤矿动力系统分析 | 第90-91页 |
| ·长沟峪煤矿冲击地压分析 | 第91-103页 |
| ·安子区冲击地压的分析 | 第91-96页 |
| ·长沟峪区冲击地压的系统分析 | 第96-10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104-106页 |
| ·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05页 |
| ·展望 | 第105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2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12-114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14-115页 |
| 附件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