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于生物医学的原子力显微检测技术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·引言 | 第8页 |
| ·AFM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| 第8-11页 |
| ·高分辨率成像 | 第8-9页 |
| ·高速原子力显微镜 | 第9页 |
| ·功能化针尖成像 | 第9-10页 |
| ·AFM的发展趋势 | 第10-11页 |
| ·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论文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原理力显微检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| 第13-23页 |
| ·纳米尺度下原子间的力作用机理 | 第13-16页 |
| ·空气中的相互作用力 | 第13-15页 |
| ·液体中的相互作用力 | 第15-16页 |
| ·AFM的工作原理 | 第16-17页 |
| ·AFM的工作模式 | 第17-20页 |
| ·接触模式 | 第17-18页 |
| ·非接触模式 | 第18-19页 |
| ·轻敲模式 | 第19-20页 |
| ·AFM微悬臂偏转量的检测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AFM的扫描方式 | 第21-22页 |
| ·样品扫描式 | 第21页 |
| ·探针扫描式 | 第21-22页 |
| ·样品扫描探针反馈式 | 第2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3章 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控制系统的研究 | 第23-34页 |
| ·控制理论与方法 | 第23-31页 |
| ·控制系统概述 | 第23-24页 |
| ·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| 第24-29页 |
| ·数字PID控制算法 | 第29-31页 |
| ·自动进针的方法研究 | 第31-33页 |
| ·粗调机构及其驱动器 | 第31-32页 |
| ·微调机构及其驱动器 | 第32-33页 |
| ·自动进针的工作流程 | 第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4章 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成像软件系统设计 | 第34-46页 |
| ·PI二次C++开发 | 第34-39页 |
| ·三维微位移平台的建立 | 第34页 |
| ·软件流程及实现 | 第34-39页 |
| ·ADC与DAC接口 | 第39-40页 |
| ·ADC数据采集模块 | 第39-40页 |
| ·DAC数模转换模块 | 第40页 |
| ·区域扫描 | 第40-41页 |
| ·大面积扫描 | 第41-42页 |
| ·扫描控制程序设计 | 第42-45页 |
| ·初始化程序设计 | 第42-43页 |
| ·进针程序设计 | 第43页 |
| ·扫描程序设计 | 第43-45页 |
| ·退针和释放设备程序设计 | 第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3页 |
| ·实验预备 | 第46页 |
| ·气相中的实验 | 第46-48页 |
| ·标准光栅的扫描 | 第46-47页 |
| ·固化细胞的扫描 | 第47-48页 |
| ·区域扫描的验证 | 第48页 |
| ·液相中的实验 | 第48-51页 |
| ·液相中光栅样品的扫描 | 第49页 |
| ·液相中固定细胞的扫描 | 第49页 |
| ·大面积及图像拼接 | 第49-50页 |
| ·培养液中活细胞的扫描 | 第50-51页 |
| ·AFM的相关性能指标 | 第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3-54页 |
| ·研究工作总结 | 第53页 |
| ·展望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