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2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草原退化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| ·碳增汇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5页 |
| ·论文框架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6-20页 |
| ·区位概况 | 第16-17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17-18页 |
| ·气候特征 | 第18-19页 |
| ·土壤结构 | 第19页 |
| ·植被类型 | 第19-20页 |
| 第三章 草原植被覆盖变化与碳潜力的遥感分级评价 | 第20-29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·历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理想图层构建法 | 第21-22页 |
| ·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参照图层构建法 | 第22页 |
| ·不同时期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碳增汇潜力空间的分析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7页 |
| ·不同时期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碳增汇潜力时空格局 | 第23-25页 |
| ·不同状态下植被覆盖的时空格局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讨论 | 第27-28页 |
| ·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四章 呼伦贝尔草原碳区划 | 第29-54页 |
| ·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| 第29-32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29-3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模型检验 | 第31-3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52页 |
| ·呼伦贝尔草原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构建 | 第32-35页 |
| ·呼伦贝尔草原碳密度构建 | 第35-39页 |
| ·呼伦贝尔草原碳增汇潜力图层构建 | 第39-41页 |
| ·呼伦贝尔草原碳增汇潜力类型分析 | 第41-44页 |
| ·呼伦贝尔草原碳增汇潜力区划及其特征 | 第44-52页 |
| ·讨论 | 第52-53页 |
| ·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与项目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