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| 绪论 | 第12-17页 |
| 一、 本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| 第12页 |
| 二、 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2-16页 |
| 三、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6-17页 |
| 第一章 商末周初山东地区文化及古国、族群分布态势 | 第17-25页 |
| 第一节 商王朝东侵及东方地区的殷商文化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节 山东地区殷商文化分布区域内的古国与族群 | 第19-22页 |
| 一、 鲁北地区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 鲁南地区 | 第21-22页 |
| 第三节 商末山东土著族群与文化 | 第22-24页 |
| 第四节 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章 周代山东诸国姓氏、族属与地域分布 | 第25-75页 |
| 第一节 姓氏、族群与山东周代古国 | 第25-27页 |
| 第二节 姬周集团与分布 | 第27-35页 |
| 一、 姬姓及其来源 | 第27-28页 |
| 二、 山东地区姬姓诸国 | 第28-35页 |
| 1. 鲁国 | 第28-30页 |
| 2. 曹国 | 第30-31页 |
| 3. 滕国 | 第31-32页 |
| 4. 郕国 | 第32页 |
| 5. 郜国 | 第32-33页 |
| 6. 茅国 | 第33-34页 |
| 7. 阳国 | 第34页 |
| 8. 极国 | 第34-35页 |
| 第三节 姜姓国家与分布 | 第35-41页 |
| 一、 姜姓及其来源 | 第35-36页 |
| 二、 山东地区的姜姓诸国 | 第36-41页 |
| 1. 齐国 | 第37-39页 |
| 2. 纪国 | 第39-40页 |
| 3. 逄国 | 第40页 |
| 4. 向国 | 第40-41页 |
| 第四节 姒姓国家与分布 | 第41-47页 |
| 一、 姒姓及其来源 | 第41页 |
| 二、 山东地区的姒姓诸国 | 第41-47页 |
| 1. 杞国 | 第41-44页 |
| 2. 鄫(缯)国 | 第44-45页 |
| 3. 鄩国 | 第45-46页 |
| 4. 弗(费)国 | 第46-47页 |
| 第五节 子姓国家与分布 | 第47-51页 |
| 一、 子姓及其来源 | 第47页 |
| 二、 山东地区的子姓诸国 | 第47-51页 |
| 1. 宋国 | 第48页 |
| 2. 莱国 | 第48-50页 |
| 3. 谭国 | 第50页 |
| 4. 其他 | 第50-51页 |
| 第六节 风姓国家与分布 | 第51-53页 |
| 一、 风姓及其来源 | 第51页 |
| 二、 山东地区的风姓诸国 | 第51-53页 |
| 1. 任国 | 第51-52页 |
| 2. 宿国 | 第52页 |
| 3. 颛臾 | 第52页 |
| 4. 须句 | 第52-53页 |
| 第七节 嬴姓国家与分布 | 第53-57页 |
| 一、 嬴姓及其来源 | 第53页 |
| 二、 山东地区的嬴姓诸国 | 第53-57页 |
| 1. 郯国 | 第53-55页 |
| 2. 粊(费、鄪)国 | 第55-56页 |
| 3. 邿国 | 第56-57页 |
| 第八节 妊姓国家与分布 | 第57-61页 |
| 一、 妊姓 | 第57页 |
| 二、 山东地区的妊姓诸国 | 第57-61页 |
| 1. 薛国 | 第58-59页 |
| 2. 邳国 | 第59页 |
| 3. 铸(祝)国 | 第59-60页 |
| 4. 秦国 | 第60-61页 |
| 第九节 祝融集团各国与分布 | 第61-68页 |
| 一、 祝融集团 | 第61-63页 |
| 二、 山东地区的己姓国家 | 第63-65页 |
| 三、 山东地区的曹姓诸国 | 第65-67页 |
| 1. 邾国 | 第65-66页 |
| 2. 小邾国 | 第66-67页 |
| 3. 其他 | 第67页 |
| 四、 山东地区的妘姓诸国 | 第67-68页 |
| 1. 鄅国 | 第67页 |
| 2. 偪阳 | 第67-68页 |
| 3. 夷国 | 第68页 |
| 第十节 山东地区的妫姓国 | 第68-69页 |
| 第十一节 近年山东考古新发现古国及分布 | 第69-71页 |
| 一、 虎台 | 第70页 |
| 二、 霝父 | 第70-71页 |
| 第十二节 讨论 | 第71-75页 |
| 第三章 山东周代诸国与文化的相关问题研究 | 第75-85页 |
| 第一节 关于周代山东地区的“东夷族”问题 | 第75-78页 |
| 一、 传世文献中的东夷族形象 | 第75-76页 |
| 二、 东夷族的建构 | 第76-77页 |
| 三、 考古发现的东夷 | 第77-78页 |
| 四、 文献中的周代“东夷族”与族属认同上的“东夷族” | 第78页 |
| 第二节 周代山东考古学文化分布态势 | 第78-80页 |
| 一、 鲁北地区 | 第79页 |
| 二、 鲁中南地区 | 第79-80页 |
| 三、 鲁东南地区 | 第80页 |
| 四、 胶东地区 | 第80页 |
| 第三节 周代山东文化多样性的呈现 | 第80-84页 |
| 一、 殉葬与棺椁制度 | 第81-82页 |
| 二、 用鼎制度 | 第82页 |
| 三、 爵位制度 | 第82-83页 |
| 四、 西周初期以日为名的现象 | 第83-84页 |
| 第四节 小结 | 第84-85页 |
| 第四章 结语 | 第85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92页 |
| 著作 | 第87-90页 |
| 论文 | 第90-9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92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