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3页 |
临床研究 | 第13-21页 |
1.临床资料 | 第13-16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3页 |
·一般资料 | 第13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13-15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15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15-16页 |
·剔除标准 | 第16页 |
2.研究及观察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治疗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观察指标及方法 | 第17-18页 |
3.统计学处理 | 第18-19页 |
4.治疗结果 | 第19-21页 |
·临床疗效比较 | 第19页 |
·治疗前后 Kupperman 指数(MI)比较 | 第19-20页 |
·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测定结果比较 | 第20页 |
·安全性评价 | 第20-21页 |
讨论 | 第21-32页 |
1.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| 第21-23页 |
·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名及症状的认识 | 第21页 |
·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21-23页 |
2.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| 第23-25页 |
·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围绝经期综合征 | 第23-24页 |
·免疫系统功能与围绝经期综合征 | 第24页 |
·自由基与围绝经期综合征 | 第24页 |
·血管舒缩因子与围绝经期综合征 | 第24-25页 |
·其他因素与围绝经期综合征 | 第25页 |
3.选穴依据 | 第25-27页 |
4.电针的作用机制 | 第27-29页 |
5.实验室指标的选择依据 | 第29-30页 |
·雌二醇与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联系 | 第29页 |
·FSH、LH 与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联系 | 第29-30页 |
6.对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 | 第30-32页 |
·症状疗效的评价 | 第30页 |
·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结语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7页 |
附录 | 第37-54页 |
附录一 Kupperman 症状评分指数(MI)表 | 第37-39页 |
附录二 文献综述..... .围绝经期综合征在治疗上的临床研究进展 | 第39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