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1 病原学特性 | 第11-12页 |
2 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 | 第12页 |
3 主要毒力因子 | 第12-16页 |
4 APP的诊断方法研究 | 第16-18页 |
5 免疫预防 | 第18-21页 |
6 展望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对小鼠致病性试验 | 第23-3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材料 | 第23页 |
·病料来源 | 第23页 |
·主要培养基 | 第23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3页 |
·试验动物 | 第23页 |
·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细菌的分离 | 第23-24页 |
·形态学观察 | 第24页 |
·V因子(NAD)依赖试验 | 第24页 |
·生化试验 | 第24页 |
·药敏试验 | 第24页 |
·PCR鉴定 | 第24页 |
·序列测定 | 第24页 |
·动物感染试验 | 第24-2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9页 |
·细菌分离及培养特性 | 第25页 |
·生化试验 | 第25-26页 |
·药敏试验 | 第26页 |
·PCR鉴定及序列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动物感染试验 | 第27-29页 |
·临床症状与剖检病理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| 第29页 |
3 讨论 | 第29-31页 |
4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lolB、plpA、plpB、omp2、omlA和ompAe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| 第32-45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32-36页 |
·材料 | 第32-33页 |
·菌种和载体 | 第32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32页 |
·引物合成 | 第32-33页 |
·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PCR模板的制备 | 第33页 |
·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| 第33-34页 |
·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| 第34页 |
·阳性转化子的鉴定及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| 第34-35页 |
·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| 第35页 |
·重组蛋白的大量诱导及纯化 | 第35页 |
·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| 第35-36页 |
·昆明小鼠的免疫试验 | 第3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2页 |
·APP的6个目的基因的扩增、序列分析及酶切鉴定 | 第36-38页 |
·重组蛋白的SDS-PAGE鉴定 | 第38-40页 |
·六个重组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 | 第40-41页 |
·免疫攻毒保护试验 | 第41-42页 |
3 讨论 | 第42-43页 |
4 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LTB-omp2、LTB-omlA的克隆表达及与omlA及omp2的免疫原性分析 | 第45-49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材料 | 第45页 |
·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PCR扩增 | 第45页 |
·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| 第45-46页 |
·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、鉴定及纯化 | 第46页 |
·重组蛋白的主动免疫保护性试验 | 第4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LTB-omp2及LTB-omlA的阳性鉴定、序列测定及分析 | 第46页 |
·融合蛋白的SDS-PAGE鉴定 | 第46-47页 |
·昆明小鼠免疫攻毒保护试验 | 第47页 |
3 讨论 | 第47-48页 |
4 小结 | 第48-49页 |
总结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