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1 绪论 | 第7-13页 |
| ·选题的缘起 | 第7页 |
| ·研究社火的现状 | 第7-9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相关理论 | 第10-11页 |
| ·文化变迁理论 | 第10页 |
| ·社会记忆理论 | 第10-11页 |
| ·方法、创新和难点 | 第11-13页 |
| 2 奇台社火的孕育 | 第13-17页 |
| ·奇台县概况 | 第13-14页 |
| ·奇台的地理位置 | 第13页 |
| ·经济状况 | 第13页 |
| ·人口状况 | 第13-14页 |
| ·奇台县汉族的构成和习俗 | 第14-17页 |
| ·奇台汉族的构成 | 第14-15页 |
| ·汉族的习俗 | 第15-17页 |
| 3 奇台社火的形成 | 第17-23页 |
| ·历史背景 | 第17-18页 |
| ·奇台兴盛的商业 | 第18-19页 |
| ·会馆的建立 | 第19-23页 |
| 4 乡缘:承载着移民文化记忆的奇台社火 | 第23-30页 |
| ·会馆组织下的社火 | 第23-25页 |
| ·社火承载的社会记忆与认同 | 第25-30页 |
| ·地缘关系与文化认同 | 第26-28页 |
| ·文化认同与文化记忆 | 第28-30页 |
| 5 会馆衰落与国家权力的加强 | 第30-39页 |
| ·民国时期奇台商业的衰落 | 第30-32页 |
| ·商路交通线的变迁对古城商业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与苏俄贸易的扩大 | 第31-32页 |
| ·会馆的没落 | 第32-37页 |
| ·盛世才时期的奇台社火 | 第37-39页 |
| 6 政府组织下的奇台社火 | 第39-60页 |
| ·解放后的奇台社火 | 第39-42页 |
| ·奇台社火的表演 | 第42-44页 |
| ·下发文件 | 第42-43页 |
| ·准备工作 | 第43-44页 |
| ·个案:2013年奇台社火大赛 | 第44-56页 |
| ·2013年社火大赛前的文件下发及准备工作 | 第44-48页 |
| ·奇台县“现代文化推进年”启动仪式暨第七届元宵节社火大赛 | 第48-55页 |
| ·社火大赛后的相关事宜 | 第55-56页 |
| ·奇台社火的文化特性 | 第56-60页 |
| ·多元性 | 第56页 |
| ·变异性 | 第56-57页 |
| ·社火的功用性 | 第57-60页 |
| 结语 | 第60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7-68页 |
| 后记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