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1-24页 |
·引言 | 第11页 |
·固态氚增殖剂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·固体氚增殖材料Li_2TiO_3的研究进展 | 第13-22页 |
·Li_2TiO_3粉末的制备方法 | 第13-18页 |
·Li_2TiO_3陶瓷小球的制备方法 | 第18-21页 |
·小结 | 第21-22页 |
·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2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4-32页 |
·引言 | 第24页 |
·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24-25页 |
·实验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TiCl_4水溶液的配制 | 第25页 |
·锂钛复合氧化物前躯体的合成 | 第25-26页 |
·单斜晶Li_2TiO_3粉体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·Li_2TiO_3圆片的压制与烧结 | 第27页 |
·分析与检测 | 第27-32页 |
·化学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物理性能表征与检测 | 第29-32页 |
3 原位水解-相转化法合成Li_2TiO_3的理论分析 | 第32-45页 |
·水合TiO_2的形成 | 第32-33页 |
·锂钛复合氧化物前躯体的合成 | 第33-37页 |
·合成反应过程 | 第33-34页 |
·合成原理 | 第34-37页 |
·单斜晶Li_2TiO_3的形成 | 第37-42页 |
·Li_2TiO_3的晶体结构 | 第37-39页 |
·无定形Li-Ti-O前躯体晶化及相变过程 | 第39-42页 |
·原位水解-相转化法机理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原位水解-相转化法制备Li_2TiO_3粉末 | 第45-73页 |
·引言 | 第45页 |
·单斜晶Li_2TiO_3的制备 | 第45页 |
·原位水解-相转化法制备Li_2TiO_3粉末的探索实验 | 第45-50页 |
·TiCl_4浓度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·Li用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洗涤条件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方案Ⅰ制备Li_2TiO_3粉末的条件实验研究 | 第50-61页 |
·洗涤条件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·反应时间的影响 | 第52页 |
·LiOH浓度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·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典型样品前躯体DSC-TGA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热处理过程对单斜晶Li_2TiO_3结构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·Li_2TiO_3晶粒生长动力学 | 第58-60页 |
·典型Li_2TiO_3样品的形貌 | 第60-61页 |
·方案Ⅱ制备Li_2TiO_3粉末的条件实验研究 | 第61-67页 |
·Li用量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·前躯体DSC-TGA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热处理过程对单斜晶Li_2TiO_3结构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·Li_2TiO_3晶粒生长动力学 | 第65-67页 |
·Li_2TiO_3典型样品的形貌 | 第67页 |
·Li_2TiO_3的稳定性 | 第67-72页 |
·Li_2TiO_3前躯体(α-Li_2TiO_3)的稳定性 | 第67-70页 |
·单斜晶β-Li_2TiO_3的稳定性 | 第70-7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5 Li_2TiO_3粉末的烧结实验研究 | 第73-94页 |
·引言 | 第73页 |
·Li_2TiO_3陶瓷烧结与致密化机制 | 第73-77页 |
·Li_2TiO_3陶瓷的烧结过程 | 第73-74页 |
·烧结热力学驱动力 | 第74-75页 |
·Li_2TiO_3陶瓷的致密化与晶粒长大机制 | 第75-77页 |
·方案Ⅰ所得Li_2TiO_3粉末的烧结性能 | 第77-81页 |
·不添加粘结剂Li_2TiO_3粉末烧结性能 | 第77-78页 |
·粘结剂含量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·烧结温度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·方案Ⅱ所得Li_2TiO_3粉末的烧结性能 | 第81-92页 |
·氯离子对Li_2TiO_3粉末烧结性能的影响 | 第81-86页 |
·不添加粘结剂Li_2TiO_3粉末烧结性能 | 第86-87页 |
·粘结剂含量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·烧结温度的影响 | 第88-90页 |
·烧结时间的影响 | 第90-91页 |
·成型压力的影响 | 第91-9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6 结论 | 第94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105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