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国家行政管理论文--民族工作论文

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--以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例

摘要第1-14页
Abstract第14-16页
导论第16-29页
 第一节 研究的缘起及意义第16-18页
  一、 选题缘由第16页
  二、 选点缘由第16-17页
  三、 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第二节 前期研究综述第18-25页
  一、 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8-22页
  二、 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2-25页
 第三节 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25-27页
  一、 研究理论第25-26页
  二、 研究方法第26-27页
 第四节 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7-29页
  一、 研究内容第27-28页
  二、 研究的创新点第28-29页
第一章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及其实践第29-34页
 第一节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缘起与主要内容第29-31页
  一、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的缘起第29页
  二、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第29-31页
  三、 其他相关政策概述第31页
 第二节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的成效第31-34页
  一、 保存了民族文化及民族遗产第31-32页
  二、 保护了自然生态及生活环境第32页
  三、 提高了特色产业竞争力第32-33页
  四、 带动了周边民族地区的保护与发展第33页
  五、 形成了特色经管初级模式第33-34页
第二章 舍米湖村保护与发展实践进程第34-62页
 第一节 舍米湖村概况第34-40页
  一、 自然地理条件第34-35页
  二、 历史沿革第35-36页
  三、 人文资源概况第36-40页
  四、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第40页
 第二节 人居环境的整治第40-47页
  一、 基础设施建设第40-42页
  二、 标志性建筑第42-43页
  三、 五改三建第43-44页
  四、 低丘岗改造第44-46页
  五、 退耕还林第46-47页
 第三节 特色产业的培育第47-51页
  一、 民族特色旅游业第47-48页
  二、 原生态摆手舞队第48-50页
  三、 传统农业现代化第50-51页
 第四节 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第51-58页
  一、 民族文化的挖掘、整理、宣传第51-53页
  二、 传统文化的沿袭第53-56页
  三、 民族文化的固守第56-58页
 第五节 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第58-62页
  一、 事业性项目的建设第58-60页
  二、 “十星级文明户”的评定第60-62页
第三章 舍米湖村保护与发展的经验与问题第62-67页
 第一节 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第62-64页
  一、 前提:规划科学合理、避免绕道弯路第62页
  二、 基础:宣传力度到位、重点推介成功第62-63页
  三、 保证:政府高度重视、学者鼎力支持第63页
  四、 关键:文化自觉增强、村民积极参与第63-64页
  五、 支撑:特色产业培育、市场经济运作第64页
 第二节 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第64-67页
  一、 村寨特色开发不够的问题第64-65页
  二、 经济增收渠道不多的问题第65页
  三、 村民素质不高的问题第65-66页
  四、 工作部门协调不妥的问题第66-67页
第四章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思考第67-74页
 第一节 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67-69页
  一、 急功近利、好高骛远第67页
  二、 认识尚浅、规划欠科学第67-68页
  三、 积极性欠缺、社会参与不够第68页
  四、 形式单一、千篇一律第68页
  五、 发展失衡、步调不一第68-69页
 第二节 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性措施第69-72页
  一、 抓住关键、重点发展第69页
  二、 典型为主、多方辅助第69-70页
  三、 提升素质、长久保持第70页
  四、 统筹协调、稳步推进第70-71页
  五、 积极借鉴、合理利用第71-72页
 第三节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展望第72-74页
  一、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日趋产业化第72-73页
  二、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日趋法制化第73-74页
结语第74-75页
参考文献第75-79页
致谢第79-80页
附录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能量约束的MRI运动伪影校正方法与实现
下一篇:连片贫困地区生计问题与协同发展研究--以湖北省民族地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