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土文化在现代田园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--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景观设计为例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及路线 | 第12-13页 |
·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·实地调研法 | 第12页 |
·综合分析法 | 第12页 |
·实例例证法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本土文化概念的基本概述 | 第15-21页 |
·本土文化的内涵 | 第15页 |
·本土文化的外在特征 | 第15-16页 |
·地域性 | 第15页 |
·原创性 | 第15-16页 |
·多样性 | 第16页 |
·本土文化的可识别性 | 第16页 |
·本土文化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风土民情类 | 第16-17页 |
·传统民俗类 | 第17页 |
·当代艺术类 | 第17页 |
·本土文化与景观设计国外案例分析 | 第17-20页 |
·美国自由文化与景观设计 | 第17-18页 |
·德国理性文化与景观设计 | 第18-19页 |
·日本禅意文化与景观设计 | 第19-20页 |
·分析总结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| 第21-25页 |
·霍华德“田园城市”理论的提出 | 第21页 |
·霍华德“田园城市”理论的内涵及作用 | 第21-22页 |
·霍华德“田园城市”理论的内涵 | 第21页 |
·霍华德“田园城市”理论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·霍华德的“田园城市”理论的构想 | 第22页 |
·霍华德的“田园城市”理论的土地利用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田园城市规模 | 第23页 |
·田园城市环境 | 第23页 |
·田园城市土地管理形式 | 第23页 |
·霍华德的“田园城市”理论的土地利用方案 | 第23-24页 |
·“城镇—乡村磁力”概念 | 第23页 |
·划定基本农田,控制城市规模 | 第23-24页 |
·区域平衡发展 | 第24页 |
·制定完善的土地制度和合理的规划 | 第24页 |
·城市土地收益 | 第24页 |
·霍华德的“田园城市”的发展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现代田园城市分类及实践案例分析借鉴 | 第25-30页 |
·现代田园城市分类 | 第25页 |
·现代田园城市实践案例分析 | 第25-29页 |
·英国 | 第25-26页 |
·美国 | 第26-27页 |
·德国 | 第27页 |
·澳大利亚 | 第27-28页 |
·新加坡 | 第28-29页 |
·经验借鉴 | 第29-30页 |
·发展结构 | 第29页 |
·城乡发展 | 第29页 |
·趋势 | 第29-30页 |
第五章 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| 第30-49页 |
·西咸新区区位条件 | 第30-31页 |
·西咸新区规划理念 | 第31-33页 |
·组团布局发展 | 第31页 |
·快捷交通连接 | 第31-32页 |
·优美小镇点缀 | 第32页 |
·都市农业衬托 | 第32页 |
·历史文化传承 | 第32-33页 |
·城市特色塑造 | 第33页 |
·西咸新区五个组团 | 第33-39页 |
·空港新城 | 第33-34页 |
·沣东新城 | 第34-35页 |
·秦汉新城 | 第35-37页 |
·沣西新城 | 第37-38页 |
·泾河新城 | 第38-39页 |
·西咸新区本土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发展 | 第39-42页 |
·一个摇篮: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| 第39-40页 |
·一段历史:从周朝到现在 | 第40页 |
·一片热土:从遗址到瑰宝 | 第40-41页 |
·一种矛盾:文化保护与开发 | 第41-42页 |
·田园城市理论的中国特色 | 第42-43页 |
·田园城市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异同 | 第42页 |
·田园城市理论和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的异同 | 第42-43页 |
·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融合 | 第43-49页 |
·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与本土宗教文化融合 | 第43页 |
·八卦理论在西咸新区建设中的应用 | 第43-45页 |
·五行理论在西咸新区建设中的应用 | 第45-47页 |
·五色理论在西咸新区建设中的应用 | 第47-48页 |
·五行文化指导下的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植物选择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49-51页 |
·本土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 | 第49页 |
·保护意识和本土特色要贯穿开发建设的始终 | 第49页 |
·本土化现代田园城市的前景 | 第49-50页 |
·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