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后工业景观与生态城市设计理念 | 第17-22页 |
·后工业景观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·工业遗产景观 | 第17-18页 |
·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特征 | 第18-19页 |
·空气,水和土壤等自然非生物环境的破坏 | 第18页 |
·生物因素及其生态过程受到影响 | 第18页 |
·生物栖息生境的破坏 | 第18-19页 |
·中国城市旧工业厂区的改造现状 | 第19页 |
·中国关于城市旧工业厂区改造的实践经验 | 第19页 |
·结合生态城市建设的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改造的意义 | 第19-22页 |
·经济发展的需求 | 第19页 |
·居民游憩功能需求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·环境需求的意义 | 第20页 |
·景观需求的意义 | 第20页 |
·生态城市发展的意义 | 第20-21页 |
·工业废弃地自身需求的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后工业景观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 | 第22-27页 |
·生态修复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·生态修复定义及构成要素 | 第22页 |
·生态修复性景观设计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·工业废弃地生态设计原则 | 第23-25页 |
·最少干扰原则 | 第23页 |
·尊重场地生态发展过程原则 | 第23-24页 |
·生态保护原则 | 第24页 |
·4R 原则 | 第24页 |
·技术、艺术和功能结合的原则 | 第24-25页 |
·安全性原则 | 第25页 |
·生态修复型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| 第25-26页 |
·生态主义 | 第25页 |
·文脉主义 | 第25-26页 |
·人性场所 | 第26页 |
·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步骤 | 第26-27页 |
·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步骤 | 第26-27页 |
第四章 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模式及案例 | 第27-51页 |
·废弃地的生态保护性设计 | 第27-34页 |
·中山市岐江公园 | 第28-34页 |
·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性设计 | 第34-38页 |
·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| 第35-38页 |
·废弃地的生态功能性设计 | 第38-42页 |
·杜伊斯堡 A G Tyssen 钢铁厂 | 第38-42页 |
·废弃地的生态技术展示性设计 | 第42-46页 |
·汉城仙游岛公园 | 第42-46页 |
·废弃地的生态艺术性设计 | 第46-51页 |
·纽约泉公园 | 第47-51页 |
第五章 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| 第51-69页 |
·废弃工业场地的生态处理 | 第51-52页 |
·对场地精神的尊重 | 第51页 |
·对场地材料和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| 第51-52页 |
·废弃工业建筑、设施及构筑物的处理 | 第52-59页 |
·保留再利用的手法 | 第52-57页 |
·色彩的运用 | 第57-58页 |
·艺术地展现生态过程 | 第58-59页 |
·基于地表痕迹的艺术加工 | 第59页 |
·生态技术研究城市废弃地景观元素及其生态设计 | 第59-69页 |
·地形的改造 | 第59-61页 |
·污染土壤的处理 | 第61-63页 |
·植物恢复与植被再生 | 第63-65页 |
·水体整治与循环利用 | 第65-67页 |
·道路系统 | 第67-69页 |
第六章 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关键因素总结 | 第69-75页 |
·新的多元的价值观的确立 | 第69-71页 |
·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价值观的建立 | 第69-70页 |
·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中美学价值观的建立 | 第70页 |
·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文化价值观的建立 | 第70-71页 |
·多学科的参与及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| 第71-74页 |
·多学科合作法 | 第71-72页 |
·场地的 SWOT 分析法 | 第72-73页 |
·案例分析法 | 第73-74页 |
·生态技术等专业技术的支撑 | 第74-75页 |
第七章 小结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详细中文摘要 | 第79-82页 |
详细英文摘要 | 第82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