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·选题来源 | 第12-13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·“实体一站式政府”研究的现状 | 第14-18页 |
·“网络一站式政府”研究的现状 | 第18-22页 |
·“实体”与“网络”一站式相关关系 | 第22页 |
·文献述评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23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的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| 第24页 |
·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24-26页 |
·必要性 | 第24-25页 |
·可行性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“实体一站式政府”与“网络一站式政府”运作的现状 | 第26-35页 |
·“实体一站式政府”运作的现状 | 第26-30页 |
·以集中的物理实体为管理相对人提供便利服务 | 第26-27页 |
·在信息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服务成果丰硕 | 第27-29页 |
·政府通过制定配套措施来规范实体大厅的运作 | 第29页 |
·较好较快地提供人性化或个性化的服务 | 第29-30页 |
·“网络一站式政府”运作的现状 | 第30-35页 |
·以虚拟网络方式集中办理管理相对人事宜 | 第30-31页 |
·低成本高效益的运作结果获得操作方普遍认可 | 第31-32页 |
·各国政府都在大力营造健康可操作的信息化环境 | 第32-33页 |
·成为处理管理相对人常态化事项的首选模式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单一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| 第35-48页 |
·存在的不足 | 第35-41页 |
·“实体一站式政府”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 | 第35-38页 |
·受缚于服务实体及其运作规律 | 第35-36页 |
·“实体一站式”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| 第36页 |
·难以同时处理大量常态化的事务 | 第36-37页 |
·长期运作成本高于“网络一站式” | 第37-38页 |
·“网络一站式”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 | 第38-41页 |
·受制于电子设施以及各方应用人员 | 第38-39页 |
·“虚拟”操作容易造成各种损失 | 第39-40页 |
·难以提供个性化或人性化服务 | 第40-41页 |
·难以在短时间启动“网络一站式” | 第41页 |
·原因分析 | 第41-48页 |
·对“实体一站式”服务模式的不足进行原因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依据物理服务逻辑及相应实体来构建 | 第41-42页 |
·工作人员的个性与部门要求千差万别 | 第42-43页 |
·实体运作的机能与运作条件有限 | 第43页 |
·需要大量重复的资源来维持日常运作 | 第43-44页 |
·对“网络一站式”服务模式的不足进行原因分析 | 第44-48页 |
·依据网络虚拟逻辑及对应的行政环境构建 | 第44-45页 |
·“网络一站式"运作的法制与网络技术滞后 | 第45-46页 |
·计算机自动服务能力或前后台操作能力有限 | 第46-47页 |
·“网络一站式”的构建需要耗费长期大量的资源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加强“实体一站式”与“网络一站式”互补的行动对策 | 第48-55页 |
·重新认识职能与前景 | 第48-50页 |
·以“服务型”与“责任型”政府为导向 | 第48页 |
·要基于比较优势界定与区分二者的职能 | 第48-49页 |
·基于比较优势规划二者的发展路线 | 第49-50页 |
·重塑服务理念与结构 | 第50-53页 |
·在精神层面塑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 | 第50页 |
·逐步完善“网络一站式政府”的运作环境 | 第50-52页 |
·巩固与提升“实体一站式政府”的服务能力 | 第52-53页 |
·构建“一站式政府”的保障机制 | 第53-55页 |
·构建良性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| 第53页 |
·构建人力资源互补与转换机制 | 第53-54页 |
·构建财政与其他相配套的保障机制 | 第54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附录一 行政服务中心访谈提纲 | 第61-64页 |
附录二 中心动态政务信息披露情况统计表 | 第64-65页 |
后记 | 第65-67页 |
硕士在读的学术成果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