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·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多电机同步控制算法的发展 | 第10-12页 |
| ·控制理论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| ·多电机同步控制算法 | 第11-12页 |
| ·现场总线技术在多电机系统中应用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分析 | 第16-27页 |
| ·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| 第16页 |
| ·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 | 第16-19页 |
| ·静止标系的变换 | 第17-18页 |
| ·两相旋转标系的变换 | 第18页 |
| ·三相静止两相旋转旋转标系的变换 | 第18-19页 |
| ·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| 第19-21页 |
| ·A-B-C 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| 第19-20页 |
| ·d-q 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| 第20-21页 |
| ·永磁同步电机的 MATLAB 仿真 | 第21-26页 |
| ·坐标变换仿真模块 | 第21-22页 |
| ·SVPWM 仿真模块 | 第22-24页 |
| ·id 0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模型 | 第24-2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基于自抗扰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 | 第27-41页 |
| ·PID 控制的优缺点 | 第27-28页 |
| ·自抗扰控制器的模型 | 第28-32页 |
| ·跟踪微分器 | 第29-30页 |
| ·扩张状态观测器 | 第30-31页 |
| ·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 | 第31-32页 |
| ·多电机同步自抗扰控制 | 第32-34页 |
| ·永磁同步电机转速自抗扰制器 | 第32页 |
| ·基于时间尺度的 ADRC 参数整定 | 第32-34页 |
| ·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34-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4章 基于模糊算法的改进偏差耦合多电机同步控制 | 第41-56页 |
| ·多电机同步控制结构及仿真分析 | 第41-45页 |
| ·机械同步方式 | 第41-42页 |
| ·电子同步控制结构 | 第42-45页 |
| ·多电机同步控制结构仿真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·空载启动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带负载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传统偏差耦合控制的改进原理 | 第47-48页 |
| ·模糊控制原理 | 第48-49页 |
| ·基于模糊控制的速度补偿器的设计 | 第49-55页 |
| ·速度补偿器的设计 | 第49-51页 |
| 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1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5章 多电机同步控制通信系统设计 | 第56-66页 |
| ·PROFIBUS 总线简介 | 第56页 |
| ·PROFIBUS-DP 从站设计方案 | 第56-61页 |
| ·PROFIBUS-DP 协议 | 第56-58页 |
| ·PROFIBUS-DP 从站硬件设计 | 第58-59页 |
| ·PROFIBUS-DP 从站电源设计 | 第59-60页 |
| ·接口电路设计 | 第60-61页 |
| ·多电机同步系统通信设计 | 第61-65页 |
| ·实验系统硬件方案 | 第61-63页 |
| ·系统网络组态 | 第63-64页 |
| ·基于 WINCC 的工控机监控画面设计 | 第64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| ·结论 | 第66页 |
| ·展望 | 第66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3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