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视域下我国行业协会自治权探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1页 |
第一节 课题研究肇始 | 第7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 | 第7-9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7-8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、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9-11页 |
一、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9页 |
二、课题研究的方法 | 第9页 |
三、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9-11页 |
第二章 行业协会自治权之基本蕴意探究 | 第11-24页 |
第一节 行业协会自治权的基本涵义 | 第12-16页 |
一、行业协会自治权的概念界定 | 第12页 |
二、行业协会自治权的性质解析 | 第12-14页 |
三、行业协会自治权的基本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行业协会自治权的正当性证成 | 第16-19页 |
一、合理性之实证 | 第17页 |
二、合法性之依据 | 第17-19页 |
第三节 行业协会自治权的法治意蕴 | 第19-21页 |
一、权利保障的现实功用 | 第20页 |
二、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| 第20页 |
三、规则至上的法治逻辑 | 第20-21页 |
四、社会和谐的根本诉求 | 第21页 |
第四节 行业协会自治权的价值内涵 | 第21-24页 |
一、行业协会自治权的积极作用 | 第21-22页 |
二、行业协会自治权的重要意义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我国行业协会自治权之运行现状考证 | 第24-30页 |
第一节 我国行业协会自治的历史沿革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我国行业协会自治权的运行现状 | 第26-28页 |
一、行业协会法制法规建设滞后 | 第26页 |
二、政府控制干预现象严重 | 第26-27页 |
三、现行管理体制混乱 | 第27页 |
四、行业协会自身建设不足 | 第27-28页 |
五、缺乏规范有效的程序监督和权利救济途径 | 第28页 |
第三节 我国行业协会自治权运行现状的原因剖析 | 第28-30页 |
一、滞后的法制建设 | 第28页 |
二、集中的经济体制 | 第28-29页 |
三、集权的管理体制 | 第29页 |
四、传统的历史文化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国外行业协会自治权之践行经验启示 | 第30-37页 |
第一节 国外行业协会自治的历史演进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国外行业协会自治权实现方式的具体规定 | 第31-35页 |
一、德国 | 第31-33页 |
二、美国 | 第33-34页 |
三、日本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行业协会自治权的启示 | 第35-37页 |
一、立法方面 | 第35-36页 |
二、法律规制方面 | 第36页 |
三、司法审查方面 | 第36页 |
四、社会监督方面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优化我国行业协会自治权之实现路径探索 | 第37-48页 |
第一节 国家政府宏观导向层面 | 第37-40页 |
一、加快统一行业协会立法的出台 | 第37-38页 |
二、逐步将政府相关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 | 第38-39页 |
三、适时推进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行业协会基础实践层面 | 第40-44页 |
一、确立行业协会自治原则 | 第41页 |
二、加强行业协会自身职能建设 | 第41-43页 |
三、建立完善行业协会内部监督及行业协会间监督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国家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互动监约 | 第44-48页 |
一、行业协会自治权与国家公权之间的有益促进 | 第44-45页 |
二、明确行业协会自治权的法律监督 | 第45-46页 |
三、完善社会权力监督机制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谢辞 | 第51-52页 |
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