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临床研究 | 第9-17页 |
一、 病例选择 | 第9-11页 |
(一) 诊断标准 | 第9-10页 |
(二) 病例选择标准 | 第10-11页 |
二、 临床资料 | 第11-12页 |
(一) 病例来源 | 第11页 |
(二) 一般资料 | 第11-12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(一) 试验方法 | 第12-13页 |
(二) 观察指标与方法 | 第13页 |
(三) 治疗疗程 | 第13页 |
(四) 注意事项 | 第13页 |
四、 疗效评定标准 | 第13-14页 |
五、 统计方法 | 第14页 |
六、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14-16页 |
(一) 疾病治疗后总疗效分析 | 第14-15页 |
(二)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| 第15页 |
(三) 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性(DAS28-3 评分)改善情况 | 第15-16页 |
(四) 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比较 | 第16页 |
(五) 安全性分析 | 第16页 |
七、 结论 | 第16-17页 |
讨论 | 第17-26页 |
一、 祖国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| 第17-19页 |
(一) 病因病机 | 第17-18页 |
(二) 中医药的治疗 | 第18-19页 |
二、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动态 | 第19-21页 |
(一) RA 的病理因素 | 第19-20页 |
(二) RA 的病理改变 | 第20-21页 |
(三) RA 的西医治疗 | 第21页 |
三、 “放长线”疗法治疗活动期 RA 的理论探讨 | 第21-23页 |
(一) 穴位埋线疗法和穴位注射疗法的启示作用 | 第22页 |
(二) 经络的理论基础作用 | 第22页 |
(三) 经络理论与“浑沌机制”的联系 | 第22-23页 |
(四) 足太阳膀胱经的核心地位 | 第23页 |
四、 “放长线”疗法的施针部位及方法 | 第23-24页 |
(一) 施针部位 | 第23-24页 |
(二) 施针方法 | 第24页 |
五、 “放长线”疗法治疗活动期 RA 机理的探索 | 第24-26页 |
(一) “放长线”疗法的机理研究 | 第24-25页 |
(二) “放长线”疗法的优势 | 第25-26页 |
结语 | 第26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0页 |
综述 | 第30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8页 |
附录 | 第38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详细摘要 | 第43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