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 乡镇(街)检察室的历史曲折 | 第12-14页 |
(一) 牛刀小试,试点前进(1982-1988) | 第12页 |
(二) 遍地开花,全面推进(1988-1998) | 第12-13页 |
(三) 销声匿迹,停滞不前 (1998-2008) | 第13-14页 |
(四) 东山再起,创新发展(2009 至今) | 第14页 |
二、 当前我国镇街检察室的发展模式、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| 第14-25页 |
(一) 发展模式 | 第14-19页 |
(二) 可行性 | 第19-20页 |
(三) 现实意义 | 第20-25页 |
三、 重构驻镇街检察室的若干立法探讨 | 第25-29页 |
(一) “大部制”体制改革与司法权独立配置的联系 | 第25-26页 |
(二) 现行法律规定是否足够为驻镇街检察室提供法律选择 | 第26-28页 |
(三) 驻镇街检察室与人民法庭的设立程序是否需要相同 | 第28-29页 |
(四) 驻镇街检察室机构属性的法律界定 | 第29页 |
四、 驻镇街检察室设立的几项原则 | 第29-32页 |
(一) 独立性原则 | 第29-30页 |
(二) 必要性原则 | 第30-31页 |
(三) 规范性原则 | 第31-32页 |
五、 驻镇街检察室设立的职能探讨 | 第32-38页 |
(一) 教育职能 | 第33-34页 |
(二) 建议与纠正职能 | 第34-36页 |
(三) 查处职能 | 第36-38页 |
六、 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