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油气田论文

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突变株的破乳性能及环境适应性的强化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4页
第1章 绪论第14-32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4-17页
     ·破乳方法的概述第15页
     ·化学破乳剂的概述第15-17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的概述第17页
   ·国内外生物破乳剂的研究现状第17-28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的产生菌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的诱变育种第19-22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的分类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的破乳机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有效成分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环境条件对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第25-28页
   ·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第28-32页
     ·课题来源第28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9-30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30-32页
第2章 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2-41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32-35页
     ·菌种来源第32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实验试剂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34-35页
   ·试验方法第35-41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的筛选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·破乳试验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破乳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7页
     ·破乳菌的菌体形态观察第37页
     ·破乳菌的诱变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·破乳菌的总蛋白质SDS-PAGE第38-39页
     ·破乳菌的可溶性总蛋白质 2-DE电泳及质谱鉴定第39页
     ·破乳菌的混合复配培养第39-41页
第3章 基于复合诱变强化生物破乳剂产生菌XH1 的产破乳剂能力第41-55页
   ·引言第41页
   ·出发菌株XH1 的生理特征第41-42页
     ·菌株XH1 的形态特征第41页
     ·菌株XH1 的生理生化特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·菌株XH1 的生长特性第42页
   ·诱变剂及诱变方式的选择第42-47页
     ·单因子诱变第43-46页
     ·复合因子诱变第46-47页
   ·复合诱变突变株XN5 的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7-51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初始pH值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培养温度第48-49页
     ·摇床转数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培养时间第50-51页
   ·复合诱变对突变株XN5 的破乳性能的影响第51-54页
     ·接触时间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全培养液的投加量第52页
     ·环境温度第52-53页
     ·乳状液的pH值第53-5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4章 耐高温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的选育及破乳特性第55-72页
   ·引言第55页
   ·耐高温破乳菌突变株的温度定向筛选第55-56页
   ·耐高温突变菌株的破乳性能第56-57页
   ·温度定向筛选对破乳菌突变株温度适应性的作用机制第57-71页
     ·耐高温突变株差异表达蛋白质的选择与质谱鉴定第57-66页
     ·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解析及促进突变株温度适应性的作用机制第66-7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1-72页
第5章 耐酸/碱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的选育及破乳特性第72-91页
   ·引言第72页
   ·耐酸碱破乳菌突变株的环境PH值定向筛选第72-74页
   ·耐酸碱突变菌株的破乳性能第74-76页
     ·耐酸突变株的破乳性能第74-75页
     ·耐碱突变株的破乳性能第75-76页
   ·诱变与环境PH值定向筛选对破乳菌酸碱适应性的作用机制第76-89页
     ·耐酸碱突变株差异表达蛋白质的选择与质谱鉴定第76-84页
     ·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解析及促进突变株酸性环境适应性的作用机制第84-86页
     ·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解析及促进突变株碱性环境适应性的作用机制第86-8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9-91页
第6章 复合型生物破乳剂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破乳性能第91-118页
   ·引言第91页
   ·以烃类为碳源的破乳菌的筛选第91-105页
     ·菌源的选择第91-92页
     ·筛选方法第92-94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的筛选结果第94-95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的鉴定第95-98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产生菌L1 的有效成分分布第98-101页
     ·培养条件对菌株L1 生长及破乳性能的影响第101-105页
   ·破乳菌XH1 和L1 复配培养条件的优化第105-111页
     ·碳源对复配培养的影响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培养条件对复配培养的影响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复配培养条件的优化第107-111页
   ·复配培养与单一破乳菌培养产生物破乳剂的性能比较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·生物破乳剂的产量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接触时间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温度适应性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·pH适应性第114-115页
   ·复配培养合成生物破乳产品的经济效益分析第115-11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6-118页
结论第118-120页
参考文献第120-13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2-134页
致谢第134-135页
个人简历第135页

论文共1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不同价态抗光损伤离子对Er:LiNbO3晶体缺陷和光学性能的影响
下一篇:银纳米粒子有机/无机复合薄膜制备及其物理和生物特性